首先,我们从《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起。
《希伯来书》没有署名这件事因为太过蹊跷,很多人反而见惯不怪了,觉得这就是一件无解的事,不知道也罢。
但这件事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以《希伯来书》的写作和神学水平来看,绝无可能出自什么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最后一章的问安也向我们显明作者是教会中的“熟脸”,目标读者们非常清楚作者是谁,也期待着早日见到作者。作者在问安中提到了提摩太,显然如果ta不是保罗,也必定是保罗熟悉的同工圈子中的一员,那么ta大概率在《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中出现过。
这个人不是“无名氏”,但ta的名字现在却“丢失”了。那么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名字在书信传播过程中意外失传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有人统计过,现在可以找到的同时期的古代书信有超过1万份以上,没有一份独独丢失了书信的前言和抬头部分。因为一般书信的前言部分很短,很难可丁可卯只遗失那么两行文字而不遗失别的。更何况前言部分包含了写信人、收信人、写信和收信人地点、写信动机、问候等非常重要的信息,一般反而会被重点保护,不大可能只有书信主体保留下来,唯独前言部分丢失。
第一种情况是说不通的,第二种情况在现实中更可能发生。
也就是说,《希伯来书》作者的名字被有意地隐去了。虽然书信的收信人知道是谁写给ta们的,但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在把书信交给其他教会复制传阅的时候,特意把名字隐去了。公元90年,也就是《希伯来书》出现的2、30年后,一代人还没过去,罗马主教革利免(Clement) 给哥林多信徒写信多次引用《希伯来书》,但他一次也没说引用的作者是谁,然而当他引用保罗和彼得书信时会毫不犹豫的提到保罗和彼得的名字。他是真不知道作者是谁?还是有意避免讲出作者的名字?
如果后者,也就是第二种情况,教会因为某种原因抹去了《希伯来书》作者的名字,那么也是为了传播的需要,而不是反对书信的内容。因为如果是反对内容的话也就不会把它收入正典了。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作者会对传播造成影响?什么样的名字会让教会产生这样的顾虑?经过两千年的时间,这样的顾虑还在吗?
今天,很多教会已经不再追问《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但神学界对此倒是一直没有放弃。经过多年多方的考察、研究、考古,有一些名字被排除了,有一些名字留了下来。那些曾经被人提名最多的作者候选人包括:保罗,巴拿巴,罗马主教革利免,亚波罗,百基拉。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个看看,哪些被排除了,哪个留到了最后(最后我会提供一些书目,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
首先被排除的是保罗。
教会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希伯来书》是保罗写的。公元3、4世纪的新约手稿把《希伯来书》和保罗书信放在一起,统一认为是保罗写的。后来东方教父亚拿修斯公开表示保罗写了14封书信,其中包括《希伯来书》。东方教会后来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但西方拉丁教会并没有认可这一点。
到了18、9世纪,随着现代考古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希伯来书》原文,发现它的行文和保罗书信一贯的用语、修辞、讲话方式相差太多。更主要的是,《希伯来书》作者从没说过自己有使徒身份,也否认自己是耶稣基督福音的第一手见证人(希伯来书2:3)。这和保罗多次强调耶稣主动向他显现,直接将福音传给他(加1:11-12),以及他确信自己有使徒身份的论述都是矛盾的。保罗不可能在这里说自己领受的福音是二手的,也不可能不提及自己的使徒身份,再加上文风的巨大差异,现在几乎没人认为保罗是《希伯来书》的作者了。
顺位第二的候选人是刚才提到过的罗马主教革利免,之所以提名他是因为他给哥林多教会写信多次引用《希伯来书》,让人感觉他们思想上很接近。但引用就是引用,革利免的写作风格和《希伯来书》大不相同。况且年代也对不上,革利免是公元90左右的人,第二圣殿都被毁了,但在《希伯来书》中作者暗示圣殿仍然健在(希伯来书8:4;10:2)。所以革利免也没可能是作者。
被称为“劝慰子”的巴拿巴也不符合要求。因为巴拿巴也是有使徒身份的人,而且是传福音给外邦人的使徒(《使徒行传》14:14)。另外,巴拿巴是利未人,并在殿里服事,应该对圣殿里的摆设十分了解,但《希伯来书》中说金香炉和约柜在至圣所,这其实是不准确的,金香炉实际上是在圣所,只有约柜在至圣所(出埃及记40:5)。
看起来,《希伯来书》作者和我们一样,是通过二手资料了解会幕的。另外,巴拿巴在《使徒行传》中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而更像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和安慰人心的角色,因此他和保罗的分工就是一个负责讲话传道,一个负责坐镇劝导(使徒行传14:12)。《希伯来书》的作者在修辞学、逻辑学、演讲学上的造诣,老实说,比保罗都有过之,这并不符合巴拿巴“劝慰子”的形象。最后,巴拿巴虽是塞浦路斯人,却居住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推测巴拿巴是耶稣差派的70子之一。即便不是耶稣直接的门徒,巴拿巴作为耶路撒冷的居民也大概率亲眼见过、亲耳听过耶稣,不能算是《希伯来书》作者那样的第二代信徒,所以巴拿巴也被排除掉了。
来自亚历山大的亚波罗是马丁路德最心仪的人选,亚波罗、彼得、保罗是哥林多教会最重要的三位使徒(林前1:12)。试问,如果是亚波罗这么有威望的使徒,有什么必要隐去他的署名?罗马主教革利免引用《希伯来书》的时候有什么必要不提他,像他提保罗一样?另外,亚波罗和保罗的圈子看起来没有太多交集,虽然他们都在哥林多教会服事过,但显然他们的事工是分开的,因此才有哥林多信徒之间的分歧。最后,《希伯来书》作者自述在耶稣第一见证人的影响下信主,然而亚波罗是百基拉夫妇带领信主的,仅这一点就排除了亚波罗作为《希伯来书》作者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剩下百基拉,这位保罗亲密的战友、同工、同事、和朋友。
百基拉(Priscilla)而不是她的丈夫亚居拉(Aquila)成为候选人,是因为新约圣经六处提及这对夫妻,其中四次都把妻子的名字排在丈夫之前,这意味着在二人之中,百基拉扮演着更为重要的领导和教导的角色,在下一篇中你也会看到,百基拉是最有可能接触到罗马精英教育的人。
但使徒书信,会是一位女性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