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gull

我们来看看百基拉是谁。

百基拉来自罗马,是罗马的公民。她的丈夫亚居拉是犹太人,生于黑海边的本都,后来移居到罗马,取了罗马人的名字。现在有人考证亚居拉有可能曾经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百基拉家世则非常显赫,祖上有人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并在使徒时代仍有亲属在元老会任职。保罗多次提到借住在百基拉夫妇家中以及问候在他们家中的教会。证明百基拉夫妇非常富有,在不同城市都拥有产业。

18、19世纪考古发现了百基拉夫妇在家中的教会以及他们死后埋葬的地下墓穴 (Catacombs of Santa Priscilla)。家庭教会的旧址之上是今天的圣普里西拉大教堂(普里西拉是百基拉的另一音译)),教堂历史可追溯到使徒时代,有非常确凿的传承记录。百基拉墓穴在罗马北部郊区(在Via Salaria大道上),墓穴中不仅有百基拉及其家人的名牌,也有各种象征基督信仰的符号,包括著名的“十字架锚”(锚的上半部分是十字架,两侧是两只鱼)。还记得《希伯来书中》用“灵魂的锚”比喻我们的盼望吗?

除了百基拉,墓穴中还出现了另一位信徒的名字,就是布田(Pudens)(提摩太后书4:21)。据说彼得在罗马传道的时候,有一位罗马元老信主,就是这位布田(天主教和东正教会均有记录)。布田和百基拉同属罗马声名显赫的阿奇利·加拉布里奥内斯(Acilii Glabriones)家族,而这个墓穴也正是阿奇利的家族墓穴,布田和百基拉都葬在那里也就不奇怪了。

教父Eusebius曾在他的“教会历史”中记载彼得在公元42年前后来到罗马,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布道中,布田和百基拉都归信了耶稣,并且由彼得为ta们施洗。即便不是彼得,耶路撒冷大逼迫(使徒行传8:1)使得门徒四处流散,“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使徒行传8:4),这些人把福音带到罗马,也可以是通过他们布田和百基拉听到了福音。希伯来书2:3说,“那曾经亲耳听过主耶稣讲道的人给我们传福音”(paraphrase),应该是指着这个说的。

有人推测当百基拉夫妇被驱逐离开罗马的时候,彼得跟随他们一同前往了哥林多,哥林多170年的主教证实彼得和保罗都曾在哥林多传道和教导,所以才会有哥林多教会的分帮结派,有人拥护彼得,有人拥护保罗。而当保罗来到哥林多的时候,特意去寻找百基拉夫妇,也从侧面印证百基拉夫妇已经在哥林多站稳脚跟,并在信徒中有很好的口碑。

注意,这些“幕后故事”不是后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罗马以及各地的教会文献上都有过记录,也有考古证实了的。当然不排除未来会有新的考古发现,但从19世纪一直到今日,倒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很多考古成果颠覆了我们对初期教会的印象。比如在百基拉墓穴中发现的女性主持圣餐或弥撒仪式的壁画,让我们看到女性在初期教会担任的角色远比我们现在以为的重要。

说了这么多,那百基拉有可能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吗?

我们先来看看《希伯来书》作者需要有哪些特征?

首先,ta必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哲学、修辞学、逻辑学、演讲学上的训练。ta必须对旧约有充分了解,但很可能ta自己不是犹太人,因为ta对旧约的引用是通过希腊译本以及其他二手资源,ta对圣殿和祭祀的知识也不完全准确。这位作者应该是保罗宣教圈子中的一员,和保罗关系密切,熟知并认可保罗的神学观点。ta并不自诩为使徒,对耶稣的事迹没有第一手知识,是通过和耶稣直接接触过的人信主的,算是第二代基督徒。因此ta在反对犹太人的祭祀和饮食禁忌上并没有什么顾忌。虽然不是使徒,但这位作者也不是无名之辈,ta应该有丰富的牧会经验、有教导的恩赐、以及在教会和信徒中有很高的威望。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教会历史人物,身份和名字却被刻意隐去了,那么我们必须找到足够可信、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这件事,证明这么做在当时是有必要且有助于书信传播的。

百基拉是否符合这些特征呢?

百基拉出身罗马名门望族,有条件接受最好的教育,她的希腊文和修辞学都应该极好的。她和犹太人结婚,很可能加入了犹太教,那么虽然她本身没有犹太背景,她可以通过希腊译本和二手资料了解旧约。百基拉和布田在彼得传道时信主,通过对百基拉墓穴的考古,彼得很有可能是为百基拉施洗的人,所以百基拉确实不是使徒,也不是第一代基督徒,而是通过耶稣的门徒信主的。

公元52年犹太人被罗马皇帝革老丢驱逐离开罗马,百基拉夫妇移居哥林多城,以她丈夫的主业制造帐棚为生。后来保罗来到哥林多的时候,主动拜访这对夫妇,并与ta们同住同工一年半之久(徒18:1)。注意,《使徒行传》记载这段经历的时候从来没说保罗与他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反,百基拉夫妇与保罗一同教导信徒,一同旅行布道,先赴叙利亚,后至以弗所,在以弗所又一起建立教会,保罗离开以后,ta们还给亚波罗传福音,培养亚波罗成为著名的传道人。这些都说明百基拉与保罗有不分伯仲的神学造诣和领导水平。

革老丢去世以后,罗马的形势得到了好转,于是百基拉夫妇重新回到罗马建立教会。保罗第三次布道中写信给罗马教会说,:“他们(百基拉夫妇)在基督耶稣里与我们同工,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罗16:3-5)

在提摩太后书结尾(4:19),保罗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仍然问候、惦记他的好朋友、好同工,可见百基拉夫妇与保罗之间的情谊多么深厚。十多年的刎颈之交,他们不仅深深认同彼此的信念,也曾将生命交付于对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希伯来书》中虽没提保罗的名字,但处处有保罗的痕迹,难怪历史上一度认为保罗是作者。然而我们已经说过保罗不可能是《希伯来书》的作者,那么与保罗私教至深且一同牧会的弟兄或姐妹就极有可能是这个作者。

好了,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百基拉作为《希伯来书》作者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大的。正因为《希伯来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收到这书信的同工们才有可能在把信交给其他教会传阅的时候隐去作者的名字,并且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和爱戴,他们并没有假托他人的名号,只是简单的隐去作者,并加上“致希伯来人”的标题,交给其他教会传阅。这结合当时罗马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非常合理,在大多数女性还不识字、社会厌女风气十分盛行的情况下,一封如此重要的书信如果仅仅因为作者是女性就被埋没了实在太过可惜,因此,让书信变成匿名就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如果《希伯来书》的作者是百基拉,那么一切也都说得通了,百基拉确实比其他候选人更有条件也更有资格写这封《希伯来书》。有没有可能不是百基拉?有啊,凡事没有绝对。万一有一天更古老的手稿突然出现,包括了前言和作者部分,那大概可以做一定论。在此之前,谁也无法说就是百分百确定了。但从现有证据和逻辑链条上推断,百基拉无疑是最可能的人选。

那么,如果百基拉是作者,这对我们理解《希伯来书》又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