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未记》22-24章,这里记录神要以色列人要守的几个节期,谈得很详细,而且屡次指出“那一天任何日常工作都不可做”,以至于现在的以色列人连电梯按钮不敢按,灯也不能动手打开,那么神要人守节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字里行间看,神可能的心意是什么?
出现最多的“不可做工”实际上是“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其他版本是“日常的工”。这里对“工作”的定义其实不是很详细和具体,恰恰是模糊和留有余地的。我看过犹太人自己对这种模糊性的解释是,这可以给祭司和文士们解释圣经埋下伏笔,是祭司阶层建立权威的手段,类似于天主教早期只可以僧侣阅读圣经一样。但我觉得还有一层,应该更加符合上帝心意,就是祂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示,具体什么工作算劳碌的或日常的,是为了日后圣灵在人心里的工作,使得人可以自己判断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而不是一刀切,考试前连复习都不行,使得你心烦气躁的就先放放,必要的工作也是你心中有平安的工作就但做无妨。这样的模糊性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和智慧,而不是为了让祭司阶层更好的统治百姓,却被祭司和文士滥用了这样的权柄。
想要问一下神反复说的他是圣洁的,这里的圣洁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应该不止是一般意义的神圣不可侵犯吧?那还包含哪些属性呢?
希伯来文“圣洁”qadash在近东其他文明的考古中都有发现,比如阿卡德语里基本是一模一样的字根(qadayshu),都有分别和圣洁的意思,但希伯来圣经中不一样的地方,是上帝叫祂拣选的希伯来人也要圣洁。这在其他民族里是很罕见的,其他民族都只有指神的圣洁和祭司的圣洁说的。上帝要我们每个人都分别为圣,以色列人在旧约中理解为与其他民族隔离的意思,但现在我们知道,上帝真正的意思是叫我们与罪隔离,并不在乎国族和肤色。因此即便在旧约中,即便是外邦人也有可能成为神的子民,比如路得。所以神让我们圣洁的意思,就是脱离罪的辖制然后与神合一的意思。
昨天的经文中有关下面所说的地理位置,I’m very confused: 1) 迦南人住在海边、和沿岸(13:29),怎么又住在山上了(14:45) 2)亚麻力人住在山谷(14:25),怎么以色列人要上山顶去(14:42和14:44)?
“迦南人”这个用法在旧约里广义上指所有居住在迦南的人,包括很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比如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狭义上指“散装”的迦南人(笑)。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迦南地有很多小小的城邦,基本上是一城一邦,城邦的人会用城的名字来命名,比如耶布斯人就是居住在耶布斯的人,他其实也属于迦南人。但也有很多没有城邦的,可能是游牧的、渔猎的这些只有部落没有城邦的人,这些人就没有城市的名字来为之命名,他们就是散装的迦南人。所以当特别强调有城邦的人时,就会把他们和“散装”迦南人并列排放,就显得“迦南人”一会住山地,一会住平原,一会住海边,实际上广义上的迦南人都包括,狭义上的只是在强调城邦迦南人和散装迦南人时才有这个区别。
摩西到底做错了什么会受到神这么大的惩罚(不能进迦南)?他不就是做了以前做过的,比神要求的多了一点点吗?
其实摩西没有进迦南未必是上帝惩罚摩西。这个根据是在《申命记》中摩西的自述。《申命记》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书写,到了结尾写摩西死了那里变为第三人称。在所有第一人称的记述中,摩西对自己不能进迦南都是这么说的:“耶和华为你的缘故也向我发怒,说:‘你必不得进入那地‘。” 这句话出现在很多地方,直到《申命记》结尾那里,以第三人称写的地方就和《民数记》一样了,说“摩西得罪了上帝所以不能进迦南”。当然你可以认为摩西的“为你的缘故”可以是“间接害我被罚”的意思,但这和“因为我得罪了神被罚”还是很不一样,有我们为他圆话的成分。
所以这里面就有了两种理解,一种是摩西自己的理解,一种是旧约作者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是不是证明旧约自相矛盾?其实不是。因为现在已知摩西五经口耳相传的历史有多久不清楚,但最后编撰成书应该是在巴比伦流放的年代间,在最后成书的过程中一定会保留和呈现不同的叙事角度,这些不是矛盾,而是不同的叙事角度。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摩西并没有和其他以色列人一起进迦南,但为什么没有进迦南,对这件事的解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从摩西视角来看,是神为以色列的缘故不让他进,从旧约编撰者的视角来看,是摩西在米利巴水那里得罪了神不让他进。【请注意,这两种解释与其说反映的是上帝的心意,不如说反映的都是当事者和第三方人对上帝心意的理解,而这个理解进一步反映的是他们各自的神学立场和神学观。】
摩西自述不把罪归在自己身上乍看起来好像是甩锅,其实不是,这个最后再说。重点可以先考虑旧约作者为什么这样归因,以及这样归因所呈现的神学观。这个神学观结合他们当时亡国流浪的处境就更容易了解了,简单说就是:
——我们今天的光景因为我们忘记了耶和华我们的神和祂的诫命,所以祂另我们灭亡,但耶和华必守约施慈爱,我们若全心全意依靠耶和华,祂就必建立我们的国并重新让我们兴盛。
这个神学观一直影响以色列人直到耶稣的日子,耶稣之后就有一部分以色列人因为耶稣更新了这个观念,但另一部分仍然持守这个观念至今。
基于这样的神学观,旧约作者归因米利巴水的解释就很好理解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失败”都可以用违背神的诫命来解释。
但是,这只是从巴比伦流亡到第二圣殿时期的神学观去理解这件事。而我们现在是有耶稣的教导以及新约的人啊,所以我们也理应以更新的神学观去理解旧约中很多的事件以及上帝的性情。
具体到摩西不能进迦南这件事,我们现在看来也未必那么重要。当然对摩西自己、对以色列人都很重要,所以他们都要花精力去做出解释。但我们现在看来,很有可能就是摩西的自然死亡,就是上帝兴起祂的仆人做事,也接收祂的仆人安息,就是摩西的使命告一段落了,该跑的路、该打的仗都完成了,就归回天家了。这也是我们今天基督徒的神学观点。这里没什么责备、也没什么惩罚,神的仆人也并非完人,也有软弱、跌倒的时候,但又怎样呢,保罗就已经懂了,不夸自己的刚强,只夸自己的软弱。爱能遮盖很多的罪。上帝在爱里将刑罚除去。
在新的神学观的光照下,我们知道上帝也并非是惩罚摩西,想必摩西见到主面的时候也会立刻明了。神对以色列人在旷野中也并非惩罚,这在《申命记》中是有表达的,摩西说,“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 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他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 8:2-3 和合本) 这才是旷野的意义,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成长。
这话是摩西说的,可见他是真懂神的心意的人,只不过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还差一点,他知道上帝不是惩罚他,但跟以色列说我是为你的缘故不能进迦南,高低是有些情绪在里面的(笑)。
不过人嘛,正常。
我对巴兰这个人物有些困惑,感觉他是敬畏耶和华,但为什么却做一些我们常人眼里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事?上帝不是让巴兰去吗?怎么他去了,又激怒了上帝?
巴兰的故事确实很有意思,我觉得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圣经中不同地方对巴兰这个形象的塑造并不一样。
比如民数记22-24章里的巴兰看起来不羡金银,不畏强权,敬畏神灵,实话实说。但在31章,就把以色列人受诱惑拜巴力的事归为巴兰的计谋。刚才大家提到的新约中也是。
还有就是在巴兰的故事中“神(El)”和“耶和华(雅威YHWH)的交替出现。El和雅威是两个不同神灵的代称,当然现在人都把他们等同了,但在巴兰的年代,El是迦南的主神,而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一般来说,他们不经常在同一个段落中出现。
因为有这两个疑问,我就去查了一下文献,果然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就是巴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967年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块公元前8世纪石板,用亚兰文记载了巴兰的故事。显然巴兰在当时是一个被人熟知的传奇人物,类似于阿凡提这种,民间流传着很多不同的事迹。这块石板确实记载了巴兰和El的关系,也记载了除了El,他们还拜sedim,这个在申命记和诗篇中都有出现,中文翻译成魔鬼,申命记32和诗篇106:37中把这些神灵和儿女献祭联系起来。
这样看来,民数记和其他地方对巴兰看似矛盾的描述就可以理解了。也就是说,有两个(或更多)巴兰故事的版本。
在民间流行的版本中,巴兰应该就是一个迦南当地原始宗教的预言家,他也的确是与El神通灵的,也像旧约和新约中其他地方记载的,他的确是引诱了以色列人崇拜他们的神灵,参与了淫乱和献祭的事,在这个版本中,巴兰作为以色列的敌人这条线索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民数记22-24中出现了耶和华,而且倾向于正面的刻画巴兰呢?最直接的回答就是在编撰成书的过程中由以色列的祭司和文士改造了民间流行的故事传说,创造了第二个版本的巴兰故事。在这个版本中,加入了耶和华拦阻巴兰、帮助以色列、变诅咒为祝福的元素。至于为什么要改变原来的故事?再一次考虑到编撰旧约的时候以色列风雨飘摇的处境,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敌人想要吞灭我们,但我们的神站在我们一边”的叙事有多么重要了。
于是,在我们现在的版本中,就看到了一个似乎是完全信靠耶和华的外族先知,同时在其他地方这个先知又是处处与以色列人做对的这样一些文本中的矛盾,令得巴兰这个人物面目模糊。不过在以色列的集体记忆中巴兰就是一个负面角色。是作为以色列的敌人被记住的。至于民数记22-24这里的修改,旧约作者应该是想让读者定睛在上帝身上,而不是关注巴兰。以色列的读者很可能读到这里不会想太多,只不过我们“外邦人”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读起来会格外注意到文本中的不和谐之处。
“改编”不一定就是按自己的意思任意改动,也可以是在神的默示下完成的。列王纪和历代志对同一历史事件常有不同的解释,箴言和约伯记对苦难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代表犹太人中的不同神学流派,但也可能是神默示不同作者把不同的视角呈现给后人,帮助我们对复杂问题有更全面的看法。
是的。其实巴兰这个故事有个奇妙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从摩亚一方来叙述的,有没有想过摩西和圣经作者怎么那么了解摩亚那边发生的细节?巴兰引诱他们犯罪是以色列确实知道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巴兰是个罪不可恕的人,这点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出来。但在这里,如果没有上帝的默示指导着作者的写作,想必他们不会这么“正面”的描写他们恨之入骨的敌人。但上帝让他们看到了即便是他们的敌人,在他们不知道的维度上,这个人其实更加多面和复杂,一件事也可以有更多的维度和理解。
戏剧演绎一下旧约作者的心理小剧场:
-写到旷野中了,接下来该写啥?
-写巴兰的故事
-好,那个大坏蛋,我从小就听过他的故事,看我怎么写他!
-你要这么这么这么写。
-蛤?这不显得他没那么坏了吗?
-你就这么写吧。
-我不想!
-你这人怎么这么拗呢?你全知还是我全知?赶紧的!
好吧……(>﹏<)
《民数记》17-32,把所有男人和男孩都杀死,只留下处女,是不是太残忍了?这也符合耶和华的本意吗?
这个问题我们确实早早晚晚都要涉及,因为马上到《约书亚记》,就会进入迦南征(屠)服(杀)的记述。
先说比较传统保守的观点吧:针对迦南人的杀戮,因为上帝是圣洁和公义的,祂并非没有给迦南人机会,而是等到他们恶贯满盈之后,才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并对他们实行审判。并且上帝并非没有怜悯,比如存留某些人的性命,比如喇和这种只要想获救就能获救的机会。
再说一个根据两河地区的考古、历史、文化和宗教学的发现所推断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旧约中凡出现“杀死了所有的xx”这样的表述,原本就是迦南古代国家在论述战争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里有以下一些证据:
1. 米甸人并没有被杀光,《士师记》中还记载了基甸和米甸人征战的故事。
2. 1868年出土的摩押王的米沙石碑,记载了公元前9世纪与以色列打仗的历史,节选如下:
“以色列王暗利,压迫我摩押多时,我基抹神愤怒其地。于是其子继立,放言:“寡人亦压迫摩押。”此言在寡人在位时。但寡人蔑视此人及其家室。于是以色列战败,永远战败……寡人攻取此城。寡人尽屠其民,……寡人攻取此城。寡人尽屠其民,作为献给基抹神与摩押的牺牲。”
可以对比一下摩押石碑和旧约战争的叙事,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完全一样。摩押王说的“永远战败”、“尽屠其民”,就是杀的一个也不剩的意思,但显然以色列没有永远战败,也没有片甲不留。这只是当时迦南国家对战争描述的一种统一的手法。
所以回到今天”杀死了所有米甸人“的章节,我想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是,以色列打了胜仗,打仗嘛总有死有伤,确实造成了一些米甸士兵的伤亡,也有可能杀害了平民百姓,但要说一个活口都没留,所有的妇女孩子都被杀,这个大概率就是夸张了。从迦南其他国家出土的文献来看,以及从旧约其他书卷来看,米甸人并没有因为这次战败就消失了,而是作为以色列的敌人一直存在以色列周围。
之后到了《约书亚记》,会看到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征战,也是一样,伤亡肯定存在,但都没他说的那么夸张,也并没有真的灭绝迦南各族,这个倒在《约书亚记》也记载了,说直到分地的时候,以色列人也没把迦南人赶出去,在那之后就共同居住了。
这第二种观点老实说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保守基督徒的认同,还有一些人觉得接受有困难主要是卡在了“圣经无误”这个点上。
对于“圣经无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圣经无误”,指的是我们所读到的这本圣经,无论是谁写的,哪个版本,哪种翻译,无论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无论它有没有经过人为的编撰,无论它的作者和编辑有没有自己的agenda,都不影响它是上帝无误的启示。
换句话说,这本圣经当中当然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有作者的agenda和春秋笔法,有抄写或翻译错误(否则就不需要每隔几年就修正以前的翻译了),但所有这些“错误”,都是上帝允许发生,甚至必须发生的,都是上帝引领人类进入祂的无误真理中的必要手段。
这个概念就是——“正确的错误”。它们看起来是错误,但它们是正确的、必要的错误。
为什么这些“错误”必须存在?因为它们若不存在,我们就始终无法从字句中抬起头来,进入到真理的精义当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如果看不到“错误”,就是看山是山。开始看到“错误”,就是看山不是山。许多人在这步跌倒,很多基督教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多怀着火热的心进入神学院的学生,当他们发现圣经原来与事实不符的时候,信仰就垮了。还有很多人,害怕信仰垮掉,于是拒绝发现“错误”,用循环论证和自圆其说来保持看山是山的状态。但不经过第二个阶段,就无法进入看山还是山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些“错误”中,发现上帝的真理。
其实这也如同我们的人生。很多人不允许自己的人生出错,很多人难以接受上帝会允许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于是有人会不承认错误,有人会承认错误但对神生气。可是,真实的人生哪有不出错的呢?这一切的“错误”、跌倒、软弱,都是上帝允许的,因为这些本不是“错误”,而是正确的错误,是要带我们出黑暗、入光明的错误。在正视错误、寻求上帝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平安,这和最初的平安不同,这是看山还是山的平安。
这些话不是谁都能接受。不可否认有人在看山是山的阶段就很舒服,黑白分明、正确答案的世界很安全,那也挺好,简单的快乐也是快乐。我以前有个学生跟我说要转专业,从人类学转到数学,我问为什么,她说受不了人类学的不确定性,数学的确凿让她心安。我很理解,不同的人确实有不同的需要,也会有不同的抉择。
而我写这些东西,其实是为了另一些人写的。我主要的服事对象,是不满足于看山是山的人和那些已处于第二个阶段正难受着的人,是不满足于非黑即白,观察到了世界复杂性和多样性,感受到了人生不确定性的人。他们不满足于正确答案,想要穿过“看山不是山”的状态,想要来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些就是为了你们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