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伯大尼的痲疯病人西门家里, 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门徒看见就很不高兴,说:“何必这样浪费呢! 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 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但是你们不常有我。 她把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准备的。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都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来记念她。”

(马太福音 26:6-13)

伯大尼的马利亚膏抹耶稣的故事,在四个福音书中都有记载,除了路加福音记载的略有细节上的出入,其他几个版本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也正应了耶稣叮嘱门徒那句话:无论在何处传福音,都要述说这位女性所做的,来纪念她。

为什么要述说?为什么要纪念?甚至于要耶稣亲自切切叮咛?

在四福音书中,耶稣没有叮嘱过门徒一定要记录、传扬除此以外任何一件事。包括那些神迹奇事。把水变为酒,在水面上行走,喂饱五千个人,医病赶鬼,叫死人从死里复活。哪一件不是轰轰烈烈、史无前例?但没有一件事,耶稣让门徒一定要记下来、一定要传。

为什么?

想必这是一件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甚至没有了它福音就不完整的事情。

有一个人,看懂了耶稣所做的一切,甚至在耶稣还未受难以先,便预备了耶稣的死,并膏抹了耶稣为王。

这个人,不是门徒中的任何一个,不是聆听他讲重生的尼歌德慕,不是奋不顾身要与他同死的彼得,甚至不是那位自称为主所爱的门徒的约翰。

而是一位没有任何专著留下、家世无人知晓、在故事中甚至没有一句台词的女性。

然而就是这位女性,是除了上帝以外,唯一一位知道耶稣在做什么的人。

在马利亚的故事之前,耶稣多次向门徒陈明他要受死并三日后复活,但门徒听到了什么反应?彼得拉住他,「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其他门徒呢?全然不明白,“大大的忧愁”,争论谁地位更高,有人拉着母亲来求耶稣赐给他们高位,有人找祭司长商定了三十两银子出卖耶稣。

为什么只有马利亚?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问,为什么不是门徒?

答案是,因为门徒们都太“强大”了。

这不是说门徒的社会地位都很高。他们中间确实没有什么达官显贵,他们中有法利赛人,有老师,有税吏,有党徒,有渔夫,有地主。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是吗?

没有错,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你注意到了吗?他们都是男性。

普通却自信的男性。

在父权社会,男性性别本身即代表着特权。你不需要是一个君王或者富翁,你是一个男性,那么至少在你小小的家庭和社区领域内,你就是一个权力和财富的所有者。特权是与生俱来不需要争取的东西。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资源,在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尊重,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享有更多的生存可能性,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以色列社会,有研读《塔木德》的机会,有跟着拉比学习的机会,有成为拉比的机会,有著书立传的机会,有建立教会的机会,有成为祭司、长老、牧人的机会。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是一位男性。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你有所丧失。

你丧失了什么呢?

你丧失了柔软的心灵、卑微的态度、向自己发问的质疑和内省、自我的怀疑。丧失了真正降服下来的操练、顺服的操练、痛悔的操练。丧失了阅读空气的能力、体谅他人的能力、原谅他人的能力;丧失了以同理心去感受、承担、安慰他人的能力。丧失了与人产生真正连接的能力。

马利亚为什么能懂耶稣?

因为她足够“弱小”。

她的“弱小”让她心里柔和谦卑,卑微虚己,她能够听懂耶稣的话,破碎既有的迷思,抛弃错误的理解,顺服耶稣带来的新的启示,以耶稣的眼为眼,以耶稣的心为心,看耶稣所看,想耶稣所想。不体贴人的意思,只体贴上帝的意思。她的弱小预备了她从小就在为这一刻操练,她必须学会舍己、降卑,学会质疑自己,学会聆听、接纳、原谅、包容。学会以心灵和诚实建立与上帝的连接,建立与他人的连接。

马利亚代表了一种女性力量

这种力量不是以高位者自居为强夺的,不是以自己为真理发言人而自夸的,不是竞争的、争论谁为大的,不是“自信”的,固守教条的,僵化的,不是维护权威的。这种力量是与哀伤者同哀,悲伤者同悲,是柔和的,灵巧的,敏感的,顺势而为的。

正是这样的心灵,深深契合了耶稣的心。

很多人认为耶稣要门徒传扬马利亚的所作所为,是因为马利亚如同先知一样预告了他的死,预告了他为王。“膏抹”既是膏抹死人,也是膏抹君王。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耶稣要门徒传扬马利亚的作为,是因为耶稣想到的是他的信徒、他的教会。耶稣知道马利亚的品格和特性正是很多信徒和教会所缺乏的

Bible的写作年代及其漫长,跨越千年。但这么多年,书写权和言说的权力始终由男性掌管。因此很多人认为Bible是一本男性凝视的宗教典籍。

但是,如果Bible真的只拥有单一性别的视角和表达,那么这本圣经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缺陷。

上帝是不是既“造”男人,又“造”女人的上帝?是不是既爱男人、又爱女人的上帝?是不是既拯救男人、又拯救女人的上帝?上帝是不是爱世人、不愿一人沉沦?这里面是不是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

如果回答皆为“是”,那么Bible就一定是既address男性,又address女性,既包括男性视角,又包括女性视角的。

这其实也是我写作这一个系列的主要原因。

我希望大家了解,书写Bible中的女性,不是女性主义的新发明,不是断章取义的扭曲圣经文本,不是以牵强的解经来寻求为女性服务的权益。

恰恰相反,只有通过进入Bible中的女性视角,我们才可能的进入更全备的圣经神学。才能读懂上帝的心意、上帝的拯救和上帝的爱。

女性视角不仅帮助每一位信徒在各自的信仰生活中经历上帝、更是建造教会的重要力量。

这其实是自从教会建立以来最大的欠缺。

父权文化对教会的影响是极其负面的。早期教会时期,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无法成为圣经的解释者和教会的领导者。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获得识字机会、可以阅读、有见识的女性信徒潜心研究神学,并在生活中践行信仰。她们中有为主殉道的、有誓守独身的、有学者、有慈善家、有建立修道院的、有牧养姐妹也有牧养弟兄的。

女性的力量在教会中一直存在,但很遗憾,它从来没有起到与男性信徒同等的作用、承担同等重要的使命。这不是因为姐妹的灵命与理解低下,这是因为男权文化的影响对女性价值和理解的压制和涂抹。教会里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男性力量,这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权力的斗争、彼此的猜忌、冲突与矛盾、对内压制、对外征服,可以说是造成教会几百年来流血与分裂的重要原因。

但幸运的是,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而历史本身即为上帝的作为

女性主义逐渐在世俗领域获得巨大的发展。女权运动的兴起,男女平等的推进,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投票权、受教育权利、以及工作的权利。男权主导的教会将不得不正视这一发展和改变。

这其实是教会的机会。教会终于可以纠正一直以来的男性视角。

教会如果不能对上帝的作为敏感,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注意,这里指的可不仅仅是允许女性当牧师、站讲台。这样的理解还是太狭隘了。

这里所指的,正是耶稣叮嘱门徒所做的,去传扬马利亚的故事所表达的深意:

——教会需要女性特有的视角、思维方式、心灵感受以及行为决策模式去理解、探求、寻找福音的真谛,去理解信仰,去实践信仰。

无论是在Bible学习上、还是在教会的行为决策上,男性思维模式和诠释角度一度带给教会极大的分裂和伤害,现在应该去正视、吸纳、欣赏、接受女性思维和诠释在教会和牧养层面的影响了。

最后,以戴锦华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女性主义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男女平权,更不是两性对抗,而在于以女性的整体生命经验作为新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提供想象力空间和新的创造。我们需要一个不同于现代逻辑,不同于男性逻辑、父权逻辑、资本逻辑的现实,但是这个现实不是回归父权主导的昨日、故乡,而是去想象和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别样的未来……女性的生命是生产性的,所以女性的生命经验当中包含的并非消耗性的、占有的、征服的东西,也许我们整体的生命经验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去打开未来的可能性。这是女性主义最富意义的部分。”

我们常常以为女权主义就是为了提高女性权益。不是的。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是为了全世界和全人类的福祉而服务的。

事实上,这才是上帝的教会本来该有的面貌。不重视女性视角和女性力量,对教会、信徒、和信仰来说都将是极大的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