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

谈到《约伯记》必然会谈到“神义论”。但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从神对约伯的回应中可以看到,神并不是在向约伯阐明自己的“义”,而是在阐明祂的“超越”(transcendence)。

“义”实际上是人类才有的概念,因为它涉及道德,而道德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发明出来的概念。动物没有“道德”因为它们不需要像人类社会那样运作,上帝没有“道德”因为祂超越人类社会。只有人卡在这不上不下的处境中才需要道德,才需要讨论“义”与“不义”的问题。

所以上帝根本就没有在和约伯讨论“义”。

上古时代,是一个人、神、兽共居的时代。那时候的”神“可不像现在这样看不到摸不着,所有上古流传下来的故事里都是人神共居的,人与神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神可以看上人间的女子与之交和,人也可以通过英勇的行为升格为神,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非人非神的神兽,不仅《山海经》中有记载,所有古代文明的壁画也都有刻画。

神的儿子们行走在地上,人间也常常看到神迹奇事。正因为如此,人的世界观实际上是极为物质的,因为一切都有确凿的形象,即便没有也可自行塑造,神的灵是附着于神像之上。那个时候,也还没有天堂和地狱这样超越物质世界的概念。在旧约中不断提到的“sheol”(幽暗的地下)是他们心目中死后的世界,但那并非地狱也非天堂,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好人坏人,死了以后都会下到sheol,《创世记》中雅各以为约瑟死了,说:“我要悲哀着下到阴间”。《传道书》中也讲到这是“人生共同的命运”。

在sheol中,人几乎等同于不存在,《约伯记》10:21–22说,“在我往而不返之地以先……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 《诗篇》6:5说,“在死地无人记念你,在阴间有谁称谢你?”

没有超越的观念,有的就只有今世。

《约伯记》中所有的论述都围绕着今世展开。在没有超越物质世界的人看来,上帝的祝福和咒诅唯一的表现就是今世的丰盛与衰败。一个人在世上的盼望,取决于神灵在物质世界的奖惩。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神灵在战场之间的较量。

古代埃及相信义人死后进入“永恒世界”,但在那个世界中,人继续过着耕种、饮食、家庭团聚的田园生活,那也并非一个超越物质的世界。最接近我们现在天堂地狱观的是波斯的拜火教(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在拜火教的教义中,天堂是灵魂与“火与光”的本体联合的地方,是精神性纯粹合一的状态;类似于希腊哲学中“理型界”或基督教的“与神联合”。

拜火教产生于公元前6-7世纪,而《约伯记》最古老的部分估计公元前2千年前就开始流传了。从约伯和三个朋友的诗歌看来,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在此生的物质世界中,神没有恩待义人。约伯的观点是上帝在他身上犯错了,三个朋友的观点是约伯一定没那么好,以利户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提出上帝会借着苦难向人传递某些信息。最后,《约伯记》落脚在上帝的权威和主权之上,在创造和治理万物的主宰面前,人(约伯)所能做的唯有相信与臣服。

其实“义人何以受苦”这样的命题在近东智慧文学中并不少见,埃及就有《马尔卡尔之辩》、《训诲文学》和《真言与行为之称赞》等作品,它们也都是不满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简单因果论,因为那确实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观察。但这些作品也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要等到公元前7世纪以来佛教的诞生、拜火教的发展、以及犹太思想受了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影响之后才对这个问题得出来一些答案。佛教的答案是前世的积业导致今世人的受苦,即便今世行善,也会受到前世行为的影响。佛教的答案没有影响到近东地区的宗教,而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和希腊哲学中灵魂堕入物质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期犹太人的思想。

公元前三世纪以来的犹太宗教书卷《以诺书》《希拉克书》和《所罗门智慧书》,开始突出《创世记》中亚当犯罪和人世间苦难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观点在第二圣殿之前的《旧约》书卷中是不怎么存在的,读《士师记》和《列王纪》就能看出,那时的以色列人并没有原罪的概念,也从没有把亚当的故事和以色列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所谓犯罪最主要就是拜其他民族的神。但很显然,《旧约》中的犯罪观不足以解决约伯的受难问题,因为《约伯记》开宗明义就说了,约伯是个义人。

约伯的问题,必须通过物质世界以外的思路来解决。佛教的思路就是轮回和业力,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希腊思想和在希腊思想影响下的后期犹太教的思路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战说,以及人类灵魂堕落的原罪说。

原罪说真正获得阐述是在保罗的书信中,不过保罗并未详细构建“遗传性”、“本体性”的原罪论,那要等到后人来完成了。奥古斯丁在公元4–5世纪系统发展了原罪教义,认为原罪是一种遗传的罪性,通过性欲传递,因此婴儿出生就有罪;并且人不能靠自身努力成义,只能靠恩典。此后,原罪说正式成为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标志。

到了《新约》特别是保罗的时代,除了原罪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神学发展,就是天堂和地狱。这个可以说是直接受到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天堂”是充满光明与真理的世界,没有谎言、疾病、腐败、痛苦,灵魂与上帝合而为一。犹太教在第一圣殿时期没有强烈的天堂概念,第二圣殿之后更倾向于发展民族复兴运动。但也在同一个时期,以色列的文士和祭司阶层受到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末日审判和天堂地狱的神学观。到了施洗约翰和耶稣的时代,便已经成为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观点。

正是这些神学观念的发展,为《约伯记》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手段。若没有这些神学观念的发展,《约伯记》的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你想啊,如果没有前世的因(根据佛教说法),没有黑暗势力的攻击(拜火教的说法)、或没有源头的罪以及没有死后的审判和天堂(根据后期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说法),那人类的苦难就是既不合理也无意义,这三种无论哪一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很好的解决约伯和他的朋友们的疑问。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前现代的佛教社会和基督教社会,老百姓都比较能够任劳任怨地承受苦难,即便在神学界,对“神义”的讨论也不是那么积极。神义论的问题再次掀起波澜,要等到奥斯维辛之后了,这里暂不展开。

总之,在公元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的人类历史中,东方和西方所发展出来的神学观点其实都可以解决《约伯记》的问题。但问题是,这些答案,万一是错的呢?

这是很有可能的。在《约伯记》中上帝神显,实际上是没有给以上任何一个解答背书。这一方面可以说《约伯记》的作者认知有限,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约伯记》真是上帝的启示,或至少含有上帝的信息,那么上帝在对约伯的回应中没有支持任何一种关于神义论的神学观点这件事就非常有意思了。正如开篇所说,在神“超越”这个维度上,谈“神义”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人企图让自己的宠物狗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搬家到佛罗里达一样没有可行性。

上帝只谈祂的超越性,不谈这件事发生的缘由,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类能够想到、能够理解的缘由,都是片面的,局限的,不精确的,远远够不上真相的百万分之一的。

别说约伯不能理解,就是现代宗教神学理论所给出的结论,在上帝看来,也不过是“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确实,无论是前世说,轮回说,原罪说,还是天堂和地狱,都无法穷尽苦难的缘由。实际上,从来都没有一个一言以蔽之的答案。

苦难,是个人在ta的人生旅程中因着各种因缘际会在各种变量叠加的处境中所获得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份人生经验当然和一个人是否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和前世、罪、上帝的奖惩没有必然的联系。人无法追究苦难的缘由,不是因为上帝不告诉你,而是因为客观上你没有理解它的“装备”。就好比你把一只蚂蚁从A点移到B点,你要怎么才能让它明白它的世界不是突然消失了,而是你在三维中把它移动了位置。

所以约伯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本就是无解,除非,我们认知和感知的“装备”能够升级换代,看到肉身之外的维度,如同蚂蚁开了天眼,鱼儿生出翅膀。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个升级的装备,就是【圣灵】。

耶稣说,他若不离去,就不会有保惠师降下来。这个保惠师就是圣灵。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是耶稣这个肉身若不消失,人就不会学习领受真正的保障。

世上的丰富或苦难、神迹奇事、甚至耶稣的存在,都是肉眼可见的凭证,但在我们这个三维世界以外,还有更高的维度和非肉眼可见的存在。保罗说他经历过却无法言说的世界,劝我们追求被圣灵充满,并向我们保证属灵的人参透万事。万事,包括苦难的事。属灵的人也参透了苦难。参透了苦难是不是就意味着承受苦难的时候不痛?不。耶稣在十字架上也大声呼喊。耶稣的呼喊与约伯的质问遥遥呼应。所不同的是,《约伯记》只让我们看到顺服苦难之后所获得的物质上的丰富,但耶稣却让我们看到苦难之上属灵世界的丰富。

其实很多学者怀疑《约伯记》最后一部分是后人加上去的,原始的版本应该就结束在约伯对上帝的降服那里。如果果真后人所加,那真是狗尾续貂了。物质的丰富绝对不能消解苦难的厚重。就算约伯后来的子女各个青年才俊,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绝不可能因为生出了新的子女,之前的丧子之痛就能被消除。这不是买股票,这支跌了,那支涨了,就打平了,就满意了。这是人的心灵!苦难之中真正受伤的是人的心灵。而人心获得安慰的出路绝对不在于物质的弥补,而只能在于那物质之上、更高维度的灵魂所给出的答案,也就是保罗所说的那出人意外的平安。

耶稣复活了。死亡被打败了。灵魂真正的安居之所在肉体之外。受苦既不是轮回、也不是原罪、更不是上帝的惩罚。它到底是什么,只有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圣灵可以给每个人答案。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也带给人安慰。

《约伯记》中有一句超越那个时代认知的话,约伯说,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这句话出现在19章,当然后面约伯又绕回最初的逻辑里去了。就好像彼得刚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之后马上阻挡耶稣。其实无论是约伯这句话还是彼得认神的儿子,都是圣灵的工作。当人被圣灵充满的时候,一切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了。但当人再次回到小我所掌控的状态,就又不知道了。

《约伯记》的答案就是19章25-26节。

当人还活在只有物质的世界中时,是不会理解这句话的,那个时候,约伯的问题没有解答。只有当人看到物质以外的世界的时候,约伯的苦难才有了意义,约伯的疑问也就得到了解答。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为什么。

复活后的耶稣向聚集的门徒第一句话是,愿你们平安。从一开始,就只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