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子献祭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

在比较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中,人类社会早期广泛存在着制度化的献祭子女行为。

古迦南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以及古希腊人的文献和神话中都有记载。比如迦太基人战败敘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斯后向神献上200名贵族子女来平息神怒。还有希腊国王阿伽门农把长女献祭给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为自己赎罪。

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甘心情愿的杀掉孩子当作祭物。但从整个人类演化史来看,父母并不天然的对子女抱有感情。

特别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父子敌对关系更加具有普世性,历史上因宗教和政治原因杀子的记载远多过杀女。

原因很简单:

第一,父亲是生命的播种者,却不是孕育者。把某一月圆之夜的舒畅和几个月后怀里拼命嚎叫的小崽子联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传统父系社会中父亲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是缺席的,从而导致淡漠和疏离的亲子关系。

第三,父与子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争夺。父亲要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让位于儿子,心有不甘。

第四,现任家族领袖和未来家族领袖之间的冲突,让父亲对长子产生并非舔犊之情,而是戒备和敌意。

杀子便是这种父子对立关系的终极体现。

但讽刺的是,如今广为流传的理论却是“弑父”。但若有弑父,必有杀子在先;先有父的恶意,才有子的复仇。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理论,是只讲了后一半的故事。

前一半其实是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将婴儿俄狄浦斯抛弃到喀泰戎荒山任其死亡,才导致之后的弑父。而哪吒剔骨还父,也是因为李靖多次要杀他,才忍无可忍自我了断。

所以杀子这一人类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根源。

而杀子的制度化,也就是通过宗教的方式将其作为一种祈求神灵帮助的仪式固定下来,是人类早期对这种社会心理学的集体回应。

在饥荒、灾难、战争、和人口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部落领袖可以诉诸于安抚神灵的缘故合情合理的杀死自己的儿子,同时获得族人的认可而不必带来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维柯因此认为制度化的杀子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因为父亲不能再理所当然地遗弃或杀死自己的儿子,而是必须借助于宗教和神灵来为此背书。

讲这么多,是为下面做铺垫。

因为要理解几千年前人写下来的文字,首先要进入到当时的语境中,以彼时彼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考量的标杆,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中产生了怎样的叙事?

其次,这段文字既然能够流传千年成为犹太教正统宗教典籍的一部分,它对目标听众(犹大会众)的意义何在?

第三,作为人类宗教典籍的一部分,它对未来的人类要传达的又是怎样超越了犹太教所理解的信息?


好,了解了这段叙事的文化语境之后,再来看叙事本身,

“这些事以后,上帝要试验 亚伯拉罕 ,就呼叫他说:「 亚伯拉罕 !」他说:「我在这里。」 上帝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 以撒 ,往 摩利亚 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亚伯拉罕 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 以撒 ,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 亚伯拉罕 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 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 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 以撒 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以撒 对他父亲亚伯拉罕 说:「父亲哪!」 亚伯拉罕 说:「我儿,我在这里。」 以撒 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 亚伯拉罕 说:「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他们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 亚伯拉罕 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 以撒 ,放在坛的柴上。亚伯拉罕 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 !」他说:「我在这里。」 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 亚伯拉罕 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 ,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从天上呼叫 亚伯拉罕 说:「耶和华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 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于是 亚伯拉罕回到他仆人那里,他们一同起身往 别是巴 去, 亚伯拉罕 就住在别是巴 。”

创世记 22:1-19)

乍看上去,这只是迦南众多献子故事中的一则。它们有很多共通元素,比如族长或部落领袖、上帝或神、长子、燔祭。

但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这个故事及其独特,跟一般的献子故事有着根本的分歧。


首先,为什么献祭?

刚才说文明的发展要求合理化人类的杀戮本能。你不能随随便便就把人杀了,而要付诸某种代表公义的自然法和道德伦理。

也不能一个不高兴就把儿子杀了,除非你拥有与神灵交换某些利益的宗教义务。这种利益通常是为了应付战争、饥荒、和自然灾害。

如果没有这些危机,献祭子女仍然是不被许可的。你不会在官方文献中找到没有前因后果的杀子献祭。

然而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特异性,恰恰在于它没有“前因后果”。它缺少当时人们普遍认可的一般意义上的因和一般意义上的果。

原因是什么?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灾难。

上一章讲的是亚伯拉罕老来得子,把以实玛利赶走,与亚比米勒立设立和平的约定。看起来,万事顺遂,岁月静好。

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不存在任何献祭、更不要说是献长子这样的必要性的。

写作者没有给出当时人所信服的“因”,唯一的描述就是「这些事以后,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这在当时的历史和宗教文献中很少见。

对旧约熟悉的人,一定会联想到另一处”上帝的试验“。没错,是《约伯记》。

约伯也被描述为一位义人,在平静富足的日子中突然经历上帝的试验,虽然不是献祭,却也是失去了上帝曾经赐予的一切,除了自己的性命。何其相似!

在一些不同版本的摩西五经中,亚伯拉罕献以撒这里确实包含了一段类似《约伯记》开头的经节:

… words came in heaven concerning Abraham that he was faithful in ewrything which was told him and he loved the Lord and was faithful in all afflictions. And Prince Mastema came and he said before God, “Behold, Abraham loves Isaac, his son. And he is more pleased with him than everything. Tell him to offer him (as) a burnt offering upon the altar. And you will see whether he will do fois thing. And you will know whether he is faithful in everything in which you test him”

(Jub. 17:15—16)

这段出处是The Book of Jubilees,类似的描述在死海古卷、他耳根(Targum)(亚兰文译本)和不少Midrash(拉比的注释)中也可以找到。这里的Prince Mastema就是撒旦。这一段注解似乎是要让撒旦来承担「试验亚伯拉罕」的责任,为上帝背锅。

为什么这段文字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消失了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版本都会经由以色列权威的文士和拉比认可和背书。所以考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可以了解文化内部最主流的看法的。

在最流行的版本中,犹太人还是普遍接受了没有撒旦怂恿、而是由上帝主动发起试验的情节。

这就把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和约伯记区别开来了。

约伯虽然也在遭遇试验的时候表现出来极大的信心,但上帝试验约伯的目的在于向撒旦证明,重点在于打脸撒旦

而在亚伯拉罕的case里面,上帝试验亚伯拉罕的目的是为了拣选和祝福亚伯拉罕的子孙,让他们知道是因为亚伯拉罕的义行他们才配得祝福。重点在于赐福以色列

如果把撒旦挑衅的部分加上去,这后面的重点明显就被削弱了,写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就被淡化了。

所以,为什么要以这么一句看似没头没脑的话做开场白?

一个目的就是要把亚伯拉罕献祭的行为与迦南人献祭的行为区别开。

在亚伯拉罕的叙事里,没有体现具体的困境,这样人的私欲就和献祭的行为无关了。

另一个目的就是把上帝试验亚伯拉罕的动机与上帝试验约伯的动机区别开,要突出上帝对以色列人主动的拣选和祝福。


第二,献祭是什么?

献祭是人类对自己的困境诠释之后所做出的诉诸于神灵的回应。

也就是说,在惯常的叙事中,人类是主动的一方,是感受者、诠释者、以及发起者。

这很正常,因为在人的理解中,总是人需要得到神的帮助,并不是神需要帮助人。所以人需要「试验神」:”这次灾难是不是源于神威发怒,是不是只有祭祀才能平息神的震怒,神喜欢什么样的祭物?什么样的仪式?” 

人靠着自己一次一次的猜测、一次一次的试验,找到某种规律,于是靠着实践这个规律打通人神之路,获得神灵的帮助。——这是通常的叙事。

然而在亚伯拉罕的叙事里,上帝成为发起试验的主体。

如果迦南人试验神是为了打通“通神”之路的话,那么上帝试验亚伯拉罕,为的就是打通“通人”之路

迦南人”通神“是为了获得神的辅佐和帮助,上帝”通人“自然不是为了获得人的帮助和辅佐,而是为了邀请人参与到上帝的计划和工作中。这是和传统叙事截然不同的视角。

在以色列的圣”经中,上帝不止一次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试验神”,这是因为人类的试验本质上是对神灵的操纵:

“找到合适的礼仪和咒语如同找到打开宝盒的密匙,神灵受到礼仪和咒语的控制,求告不灵不是因为神灵之于人类的超越性,而是因为人类尚未找到控制神灵的途径。“——这种“神学观”却不是犹太写作者所要传达的。

纵观旧约,犹太作者们所描述的那位至高者耶和华神从来都不是人类所能操控的,他说“他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说“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我的,我哪里稀罕那些牛羊祭物”?说“我是你们的上帝,你们是我的子民,你们不能告诉我要如何做,我却要告诉你要如何做。我是随己意行事的神”。

犹太人的写作者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他们非常清楚拣选以色列一族的主动权掌握在上帝手里,呼召、试验、以及赐福亚伯拉罕的主权是上帝的,他们没有一点发言权。

这是他们作为上帝选民的卑微与骄傲。


第三,献祭的过程

亚伯拉罕并没有杀死被献的儿子以撒。

正因为如此,犹太人把这个故事叫做הָעֲקֵידָה,也就是「以撒的捆绑」(Aqedah)。

这个描述比后人常说的「亚伯拉罕献以撒」更准确。因为亚伯拉罕实际上是没献成。在亚伯拉罕手起刀落之前,天使就阻止了他,继而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的献祭。

在传统的献祭叙事中,要知道对于献祭的人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神灵悦纳你的献祭,最好是天降一把火把祭物烧个精光,祭物必须是死的透透的,这说明神接收了,你的祈愿蒙神应允了。

最怕就是这种——祭物没有被接受,祭物不死还被置换了。这说明什么?神灵没答应你的请求啊。

对迦南人和以其他宗教名义献祭的民族来说,这如果真发生了,是凶兆,代表着大难临头,征战要输,国家将亡。绝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

然而以色列的作者不这么认为,他们很清楚这里所写的与迦南文化下的献祭是多么的不同。迦南人的神看重的是祭物本身,但以色列人的神看重的却是献祭的行为

因为上帝如果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那祂还需要什么祭物呢?还有什么祭物不是祂所创造的吗?有什么祭物可以满足祂吗?符合逻辑的回答只能是“没有”。

不要看在摩西五经里那么多献祭礼仪的规定和描写,很明显那是为了人的需要设定的,不是为了神的需要。

以色列的神可以说是“反祭祀”的神。

你看先知阿摩司说什么: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书 5:21-24)

厌恶虚伪的节期和祭祀是贯穿犹太先知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犹太人祖先自知人没有什么配得献给神,因为祂自有永有,不依赖人的敬拜,也不稀罕人的祭物,但祂看重人对祂的信心。

这是写作者早在亚伯拉罕的叙事中就体现出来的“祭祀观”。

但很遗憾以色列人并没有好好的理解和践行,以至于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先知站出来奔走疾呼,直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日子,仍有不少以色列的领袖不能真正理解献祭的含义。


第四,献祭的结果

这个结果以当时的迦南人来看,基本上就等于是没有结果。

记得我们刚才说献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现实的、确定的、即刻的好处,比如战争赢了,雨停了,下雨了,丰收了,蝗虫退去了。

而在这个叙事里是什么结果呢?—— “你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并且其他的民族要因你的子孙得福”。

这是什么意思?跟“我”没啥关系?那为啥要“我”献祭?可以让子孙们自己去献祭求他们的福啊?还有其他的民族?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吗?为什么我的献祭要造福我的敌人?我在这忙活半天是干嘛?

这超越千年、超越历史、超越人类格局的赐福,不要说迦南人想不出来,就是以色列人自己也想不出来。

虽然他们把这赐福的话忠实的记录下来了,也流传下来了,但这祝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实现了吗?怎么实现的?这些问题,很多以色列人是蒙的。

写作者是这样写的没错,但很显然这一段已经远超过他们想要向本族人所传达的意思了,不明白不要紧,他们要讲的故事,已经讲完了。

而这故事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神迹。

这个故事,看似拥有当地迦南文化的一切元素,但又极大的脱离和超越了当下的传统叙事。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现实的困境导致人向神求助,反而是神主动选择试验人,在祭祀的过程中作为祭物的儿子被公羊代替了,但亚伯拉罕却通过了试验,并得到了神的祝福,但这祝福却又不是指向当事人本身的处境,而是指向他身后的世世代代,以及万族万邦。

以色列人并不能够理解这个故事中每一个细节,但他们仍然忠实的把它记录了下来。

这里面有犹太人想要告诉自己的信息,也有超越他们有限的理解所要传达给未来听众的信息。


前一半的信息:犹太写作者想告诉自己人的信息是什么?

要知道,以色列是一个弱小的族类。不管是和当时的迦南各族、还是后来的巴比伦波斯罗马比。

强大和弱小的民族最大的不同,在于【求生欲】。

大族每天考虑的是什么?千秋大业,一统天下。弱小的民族呢?——是明天怎么存活啊。

特别是列强陪伴、群狼环伺的小族,生死存亡是时时刻刻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直刺下来,名字在地球上就被涂抹了,民族在异邦中就被吞没了。这是历史上天天在发生的事情,无数弱小的民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了。

但以色列居然并没有。

这个民族能够在那么多强大的民族面前,在无休无止的冲突中,在被灭国掳掠分散各地的处境下,存活了下来,以色列的名竟没有被涂抹,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犹太人自己当然也是是知道的。九死一生的活下来还毫无觉察才奇怪吧?

他们怎么可能不问:Why?Why us?

为什么这么一小支弱小的民族,却比那些畅想着千秋大业的民族都命硬?巴比伦、波斯、罗马、奥托曼的名字一个个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哪里还有巴比伦人、波斯人、罗马人?早就与异族通婚化约在下一个崛起的帝国中了。而以色列,这个发祥于中东、永远都被掳来掠去、不止一次与亡国擦肩而过的小小的以色列,却存到了今日。

这难道不需要一个解释吗?再狂傲的民族经历这样的奇迹都会仰头望天、上下求索吧?更何况本来就因为弱小而卑微的民族。于是我们听到犹太民族的大哉问:

—— 问:为什么我们存活下来?
——答:因为有那位至高者的庇佑。
—— 问:为什么至高者庇佑我们?
—— 答:因为我们祖先亚伯拉罕的信(faith)。

这一问一答,就是犹太写作者要透过「捆绑以撒」的故事传达给以色列人的信息。

这是关乎以色列安身立命、以色列民族生死存亡的信息:我们祖先亚伯拉罕对神的faith是上帝拯救以色列的应许之源。

而且这“faith”不同于迦南各族的信。以色列的作者告诉他们的子孙:

——你们看,这地上的各族都忙着和神灵讨价还价,为了各自的利益向神灵献祭,但只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在没有任何需求、没有深陷困境、也没有征战失败的情况下,神让他献祭以撒,他便照做,没有半点的怀疑,没有半点的迟缓,这对上帝至高者的敬畏和信心,世上可有一人可比?世人都忙着试验神,企图找到操纵神灵祈求得福的方法,但只有亚伯拉罕通过了神的试验。

亚伯拉罕的信是不以自己为神,而以神为神的信。

他相信作为人类一切天然伦理和自然法的源头的上帝,无论发出何等听起来荒谬的命令,都不可能违背祂自己,这命令的起点和终点都必然是【良善和公义】。

所谓「荒谬」,是因人的有限,并非神的不义;是因人不能想象神的手段,而并非上帝的手臂缩短了。他可以在看似不合常理的情况下顺服神的命令,并不质疑神的命令,他总相信神是善的,结果也的确证明如此。

这就是犹太写作者要让自己的民族知道的,上帝对他们的拯救,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有着这样的faith。

“我们何德何能?” 这是只有弱小民族才会发出的疑问。也只有如此命悬一线的民族才明明白白自己的泛善可陈,没有半点credit可take,唯一能献给神的,就是人对神的faith。

这也是以色列人被选择的原因。

只有弱小的以色列,天天面临亡国的以色列,才能在客观环境和上帝启示的共同印证下发展出来这套超越时代的神学观,这里当然充满“错误的”理解,但它们是“必要的”错误,最终指向正确的信仰。

至此,犹太写作者要讲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半的信息还没讲,若没有这后一半,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就还是不完整的。


后一半的信息:超越犹太写作者所理解的信息是什么?

这后半段的信息,要害就在于「以撒没死」。

这里面有两重意义。

第一重意思

上帝没有收取以撒为祭物,代之以一只公羊,以公羊的血和亚伯拉罕立约,上帝指着自己起誓,要赐福亚伯拉罕,让他的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战胜仇敌,并借此祝福地上万国。

犹太人视摩西五经为神圣的宗教典籍,是信仰与行为的标准,是生死存留的依据。对犹太人来说,这段文字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或传说,而是犹太民族世世代代所抓住的神圣应许。这是他们相信自己民族不至于灭亡的核心依据。

然而纵观以色列历史,可以看到这个民族虽然没有灭亡,但却是饱经患难。用先知的话来说,就是被列邦抛来抛去、无人疼爱。以色列人经常要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上帝对亚伯拉罕应许的祝福实现了吗?

从以撒一人生出一族,那么“子孙繁多”的应许应该是实现了。战胜仇敌和祝福列国呢?

照着旧约记载,以色列打仗的确有以少克多、出其不意得胜的时候,但总的看来,输的比赢的多。后面更是经历南北两次亡国。1948年就算成功立国也并没有停止和周边国家的冲突,并没有止息刀兵的意思。那么战胜仇敌意味着什么?祝福列邦又意味着什么?

既然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找不到答案,就只能到以色列以外去寻找答案。

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祝福,并不仅仅限于以色列自身的命运。

这个祝福的第一层诚如犹太写作者所理解的那样,是对以色列民族的保守,但第二层 “战胜仇敌和祝福列国”就已经跳出了以色列的民族发展史了。

根据新约的叙事其实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第一层祝福是为第二层祝福服务的,是要达到第二层的手段,借由对以色列民族的保守达到那个更重要更根本的目的——祝福万国万族

以色列人一直没有跳出自己民族兴亡的心态和思维,所以他们只看到以撒没死,上帝要保全亚伯拉罕的血脉。但没有看到的是,上帝在摩利亚山上确实是拒绝了“以撒—亚伯拉罕的儿子”这个祭物,而接受了上帝自己预备的一只公羊。

这好比什么呢?

好比一个穷人被仇敌追杀,去寻求王的帮助,要把自己最贵重的东西送给王,但他最贵重的礼物也比不上王最普通的物品,所以王哪里需要他的礼物?但是出征杀敌又一定要有代价,于是王顾念穷人的诚意,亲自准备了礼物,代替了穷人的礼物。

公羊胜过以撒。人所能摆上的最宝贵的祭物,都没办法与上帝自己预备的祭物相比。

所以以撒没死,是因为“以撒”这个祭物根本不足以战胜仇敌。以色列人看到了上帝不需要人的礼物来满足祂,但没有看到是什么战胜了仇敌。

接受祝福的是亚伯拉罕,但真正实现得胜的,必须通过王自己准备的祭物。

这个祭物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是那只公羊,在新约中指的就是神子耶稣

“地上万国都必因着你的后裔得福”,这句话,后裔在原文中不是复数,而是单数。亚伯拉罕的子孙多如繁星,很显然这“后裔”不是指所有的后裔而说的,而是单单指着众子孙中的那唯一的一位而说。

藉着那唯一一位的献上,仇敌才得以胜过,祝福才得以完全。

上帝用神子耶稣代替亚伯拉罕的祭物,藉着流血成就了和平,藉着牺牲战胜了邪恶。上帝如何以摩利亚山上公羊的血与以色列立约,就如何以耶稣的血与地上的万族立约,上帝如何以公羊的献祭拯救以色列,难道不更要以神子的献祭加倍的拯救人类吗?

这对万民的拯救,就是那超越以色列人所理解的第二层信息,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祝福中最深刻、也最美好的应许。


第二重意义

文章的开头讲到杀子献祭在人类历史上的普遍性。维柯甚至认为制度化的杀子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结果。因为父亲不能再理所当然地遗弃或杀死自己的儿子,而必须借助于宗教和神灵来为此背书。

但人类进程并不总停留在混沌黎明。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获得飞跃发展,当人类意识到很多自然现象可以被科学的规律所破解,人类不再依赖于仪式和咒语、不再通过操纵神灵来达到改变自然的目的,一个蒙昧无知、祭祀神灵的时代渐渐消逝了。献祭子女连同献祭这种仪式慢慢被人类所抛弃和遗忘。

原始的祭祀消失了,但父子的对立却没有消失,父权下的杀子也没有消失。只不过现代的祭坛不再是高高筑起的高坛,祭祀也不再是熊熊燃烧的燔祭。

现代的祭祀,是以战争为祭、以国家和资本为神祗、以年轻儿女的生命为祭品的祭祀。

迦南人所祭拜的神祗,如今被各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取而代之,它们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种族复兴”,“阶级斗争”,“Make xxx Great Again”,甚至是以爱之名。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祭祀的性质——以年轻的生命为祭。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国家,以不同或相同的名义,把自己的儿子们女儿们送上战场、刑场,打造成人体炸弹,塞进装满偷渡者的密封的轮船汽车,把他们变成战士、机器、社畜、罪犯。

—— 这正是杀子文化的延续。

不要以为现代主义的今天,就不再有祭坛了。祭坛的本质是什么?Life is dispensable。为了“父亲们”的私欲而牺牲掉多余的儿子!

看到了吗?现代人谴责亚伯拉罕的故事残忍,上帝却使公羊取代献祭的儿子;而在高呼和平与爱的现代社会,年轻儿女却是dispensable的,人人都如待宰的羔羊。

讽刺吧?

不得不说,6、70年代全世界各地展开的运动,反战也好、民权运动也好,正是后浪对前浪的强烈反击,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内战中被祭祀的年轻的生命的悼念,以及对父权威严化身的霸权和掳掠的抗议。

献祭儿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对权力和欲望的争夺一天不消失,献祭就一天不会停止。

这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现实意义。

上帝不得不说及其幽默和精妙的导演了一出戏,用大到已经无法更大的声音发出警告:

你们睁大眼睛看看清楚你们到底在做什么?

看,这就是你们一直以来自以为神、自己为是所做的事情:你们不停地献上自己的儿女,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拿子女的生命为贡品。你们谴责迦南人冷血、无情、残忍、暴力,现在的你们就真的那么无辜吗?你们的手上真的没有沾染弑子的血吗?如果你们真的那么虔诚的话,为什么赴死的不是你们自己呢?你们比迦南人更清白吗?你们还要这样彼此伤害、彼此杀戮到什么时候?你们还要向虚假的偶像、假神献上多少年轻的生命?

更为讽刺的是,你们所献上的这一切,在上帝眼里没有任何意义,在永恒里没有任何意义。战争并未止息,压迫并未减少,欲望未曾填满,幸福也未曾获得。

为什么以色列的先知一再奔走宣告,听命胜过献祭?

因为人类的献祭无一不出于人自己的私欲。越献祭越仇恨,越献祭越动乱,越献祭越经历灾难,越献祭灭亡来临的越快。

而当人出于faith,“听命”而献祭的时候,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导致人类儿子死亡的献祭,因为上帝用祂的儿子替换了人的儿子,神子替换人子,最终在十字架上得胜、并成为万邦万族的祝福。

耶稣,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后一个被献祭的儿子。

—— 至此,亚伯拉罕的故事才算真正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