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5 οὐκ ἀσχημονεῖ
不做害羞的事

注意,从第5节开始,保罗就不再刻意呼应《旧约》中对上帝的描述了。现在绝大多数读者不是希伯来文化背景,所以很少有人察觉到这个微妙的变化。这需要一种相同的文化语境中的默契。就好比中国人欣赏古诗,不仅仅要认得字,还要知道典,经过文化的熏陶,才能在一句“大江东去”中立即感到那份肃穆和苍劲。

《旧约》和《新约》都是以色列人写的,读《圣经》却不了解以色列的文化正如读古诗不读中国历史一样,很难体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更多时候是读的人代入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错解原文的意思。但,这不是说作者说的就一定对,《圣经》作者一样有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我们不要从一种原教旨主义走向另一种原教旨主义,好像知道了原文的意思就奉为圭臬。不是这样的,了解原文的意思是为了让我们对照当时和现在的处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过去的那个处境中作者那么说,最重要的是他要传递的message是什么,而不是把那个时代的做法原封不动拿到现在。

好,说回到保罗从第5节开始的这个转变,前4节讲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神就是爱,人要效法上帝的恩慈、怜悯、忍耐,但不要自诩为神,当人自诩为神的时候,爱就不在其中了。

而从第5节开始,就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如何践行这爱。

“不做害羞的事”

“害羞“这个词,保罗在新约中用过两次,除了这一次,还有一次是在哥林多前书7:36,在讲以色列青年男女选择独居和结婚时的原则。那里习惯翻译为父亲对女儿结不结婚的态度,但这个翻译比较牵强,因为前面的教导对象一直是未婚的男女,这里突然说父亲实在有点突然。所以最新的中文版圣经(CSBS,非常推荐这一版本,纠正了很多旧版本的翻译问题还保持了一定的文学水准)在这里特别注释出来,可以翻译为青年男子应按着情理对待未婚妻,而不是父亲按情理对待女儿,另外英文版也都是选取这一翻译。

所以保罗在那里说的是,如果有人觉得对待自己的未婚妻“不合宜” (aschemonei),那么就结婚吧,这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如果这人立定心志不结婚(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把自己献给上帝),那也是好事,甚至更好。

“不做害羞的事”,“害羞”的希腊词“aschemonei”和这个“不合宜”实际上是一个词。中间的词根是“schema”,指的是形状、模式,前面一个“a”是否定,本意就是错误的形状,用我们中文来说,就是“不合规矩”。在中文的语境中,“规”和“矩”校正形状,“不合规矩”完完全全符合保罗用“aschemonei”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总说的,没有规矩,不成体统。

最新《圣经》版本的中文翻译已经把“害羞”修正为“不合宜”,其实是非常妙的。“宜”字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宜”是砧板上两块肉,这不是普通的肉,而是用来献祭的肉。因此,“宜”本义就是祭祀的方法或规矩。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方法。“不合宜”,就是不合规矩,方法错了。

所以保罗这里说“爱是不做不合宜”的事,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话,就是:

——爱是克制。

其实你们在日常中的很多决定中都不自觉的应用了这个原则,只不过你们说的很朴素:“这么做不合适”。你们有时也说不出深奥的道理,精美的解释,但你们心里隐约有条红线,在那儿停住了你心里就是踏实和安稳的,逾越了,心里就惴惴不安。这条红线,就是那个“合宜”的“宜”。当你心里的“规矩”被破坏了,那就是“不合宜”的,你就要克制。

那你可能就问了,这条“红线”是不是因人而异呢?

是也不是。

不是,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条基本的底线,这个是不分时间地点文化历史的,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必须要获得才可能存活的基本原则,比如不能随意杀人,随意撒谎,鼓励忠诚、守信、正直、勇敢、公义、善良等等。

我们之前说过,爱是“创生之力”,所谓好的道德标准,其实就是那些有利于人类整体存活的特质,不好的品质就是那些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人类整体存活的特质。好与不好,怎么判断?很简单,我们可以假设世界所有人都这样,是更容易活下来还是更容易消亡?比如撒谎,如果鼓励人人都撒谎,失去基本的信任,人类是更容易活下来还是消亡?这就很好分辨了吧。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条“合宜”的底线,这是编写在人类基因密码中的信息,除非你有某种基因缺陷,属于“反社会人格”,你可能没有这条红线,否则你不可能不对触犯这条红线的行为有所反应。

换句话说,当你在想做“不合宜”的事情的时候,你是知道的。你可以选择。你选择克制,就是爱的选择;你选择放纵,就是无爱的选择。

也有因人而异的“红线”,那就是在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有一过性的暂时的社会通识,是有利于人类群体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的,比如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奴隶制、君主制、长子继承、近亲联姻、叔娶寡嫂、一些饮食禁忌、文化习俗等等。这些“红线”只在当时当地有效,过了那个节点,社会发展了,科技和生产力进步了,人不需要遵守这些习俗也不至于灭亡,那么这些红线也就渐渐不存在了。

在《加拉太书》里保罗和彼得对和外邦人一起吃饭的不同态度就反应了他们心中不同的红线。《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里保罗对吃祭偶像对肉的态度,也反应了基督徒中有不同的红线。

用保罗的话说就是信心大小的问题。这条红线本身是虚线,可跨可不跨,取决于你心中“合宜”的标准。信心大,吃了心里没什么不平安,就吃,信心小,吃了觉得不平安,就不吃。有信心小的人在场,觉得你的行为会对人有负面影响,就不吃,不觉得或者没意识到对人有负面影响,吃了也没问题。

总之,爱使人受益,“爱是不做不合宜的事”,你做的每一个决定、说出口的话、周而复始的行为、你的选择,能使天平往让人受益的方向多增加一分一毫,便是爱了。


οὐ ζητεῖ τὰ ἑαυτῆς
不求自己的益处

原文没有“益处”两个字。

Zeteo是寻求,heautes是第三人称反身代词,直译过来就是它自己,它是谁呢?我们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爱”,再没有别的人称了,“爱”本身是没有人称的,所以它指的是“爱的主体”,也就是the one who loves,这个中文不好翻译,大体是“爱人的人”吧。

“爱人的人不寻求ta自己”,什么意思呢?

中文翻译为“自己的益处”,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很多人确实不怎么寻求自己的益处,比如有自毁倾向的,有全身心都扑在子女身上的,有委曲求全却心怀怨念的……表面上看,很多人声称不但不求自己益处,还总是自我牺牲,但ta们周围的人却无论如何感觉不到爱,这是为什么?

因为爱不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爱是不求自己的ego。

Ego通常翻译为“自我”,是受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本身就是拉丁文“我”的意思。因此我这里就使用“ego”,而不用“自我”,以和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作区分。我并不认同精神分析对人格和精神的划分,在这里,ego对应的应该是soul。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知道我们有灵魂,且我们的灵魂不死。这个灵魂就是soul。Soul与神同在。上帝创造世界的同时,soul就存在了。或者说,soul的存在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它们与日月星辰一样,是由上帝一本而出的万物。是保罗说的:“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以弗所书1:4)。也是大卫说的:“我的身体还未成形,你早已看见了。你为我一生所定的年日,我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记在你的册子上了”。也是耶稣说的:“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翰福音17:5)。

现在很多人拿这些经文支持pro life,事实上,这里都是指着soul说的,soul并不依赖于形体而存在,也完全不会因为形体被伤害而受到任何损坏。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ego。

Ego是soul以人的形体出生在世上之后所获得的个体身份认同。

如果是soul是永恒的,ego就是暂时的;soul寻求与神联结,ego常常自诩为神;soul知道人与人都是相连的,ego以为人与人都是分离的;soul不受时空的限制,ego很辛苦,不仅受到时空的限制,也受与生俱来的个性、个体差异、出生、成长、社会、文化等个体所在的环境所限制。

还记得迪斯尼的电影《Soul》吗?虽然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导演和编剧应该是做了很多的功课,除了导演本身基督徒的背景,他们对神学应该也有很深的理解,所以电影里呈现的soul的旅程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关于soul和ego的讨论暂告一段落,讨论这个主要是想解释“不寻求自我(ego)”是什么意思。

首先,“zeteo”(寻求)这个词是一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它不是简单的为自己找点好处、贪点小便宜的意思,而是那种全心全意、不顾一切、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寻求,得不到誓死不休的寻求,带着我偏要的执念的那种寻求。耶稣说的“先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用的也是这个词。

为什么寻求神的国就可以,寻求自己ego就不行?

神的国意味着神与人的和好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好(reconciliation),而ego意味着人与神、与他人、与世界的分离。ego在有限中出生、也要在有限中死去,它没有永恒的自知,也没有丰富的自觉,它唯一的经验就是演化过程中传递下来的求生本能。这里面有道德的衍生,也同时遗留了一份很深的恐惧。

这恐惧是对环境的恐惧、对他人的恐惧,对不可测的神意的恐惧,归根到底,是对死亡的恐惧。在这份恐惧的驱使下,ego几乎总是在破坏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前提下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在牺牲和剥夺他人和世界的前提下为自己积累资源和财富。这就是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以及生态危机的本质。

为什么说“几乎”?因为有一些ego不是这样。有一些ego觉知到soul的存在,觉知到soul与soul的联结,觉知到万物互联、合二为一的真相,这些ego就不再单单寻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开始寻求神的国,也就是与他人、与世界、与上帝的和好。

“不求自己的益处”,英文是“not self-seeking”其实更加准确,不寻求自己的ego,不是无私,不是牺牲,不是利他主义,因为本质上我们都是相连的、我们与自然、与生态环境、与动物植物也都是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Ego最大的问题不是自私,不是利己,不是自我中心,ego最大的问题是以为“我”和他人、和世界是分离的。所以ta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手段错了。当ta损坏他人和世界的利益的时候,ta实际上也在损坏自己的利益。意识不到这点,是ego最大的问题。

所以“不求自己的益处”,准确的来说,是不要以为自己的益处和他人的益处是分离的,不要以为自己和他人是零和博弈,不要以为必须剥夺对方才能使自己加增。这些是ego的“谎言”,也不能说是谎言,因为ego有天然的局限,这些局限让ego产生这些误判。

“不求自己的益处”,实际上就是,你要求自己的益处吗?那么就先舍去自己(ego)——局限的和短见的逐利行为,来寻求神的国——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与共赢,你(soul)的利益就必加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