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整本圣经中神(包括耶稣)从没有过微笑,欢笑这样表示温柔,欢愉的表情和动作。神几次笑都是讥笑(如今天的2:4)。这反映的是神的特性还是以色列人的文化特性?

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理论上来说没有什么人的特质在神的特质以外,但神的特质应该比人的更丰富和深邃。人和神都会喜乐,人喜乐会笑,笑本身由人类肉身的各种设定决定,但上帝是个灵,上帝也喜乐,但祂“不笑”不是祂的局限而是祂的超越。就像我们不用“喵喵”或“汪汪”来表达饥饿或亲近,因为我们有更高级的语言。

上帝“不笑”,但祂可以像我们表达祂的喜乐,上帝的表达人类无法凭借人类的facility感知,但能靠心灵感应,以及耶稣来了,算是给了人类一个捷径,靠“神怀里的独生子”来了解,但老实说,这仍然是间接的。最好的还是通过你自己的心灵去了解。所以耶稣说他必须走,他不走保惠师就不会来。保惠师就是圣灵,也是你心里的灵。

《耶利米书》31:33–34,在“新约”的应许中: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这里所应许的,就是你心里的“圣灵”苏醒过来,直接与神连接的意思。


《箴言》7~9

箴言从第一章到第九章,是一个长篇的劝勉,可以看作一个总论,设定了箴言的基调和中心,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得着智慧,而上帝就是智慧。

从第十章开始,就主要是两行并列的对偶格言了,收集于各个不同的出处,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实践。

最后很奇妙的,以才德的妇人收尾,与开头劝勉中对诱惑的警告构成前后的对照和呼应,体现出在以色列这个弱小的民族中,女性在家中的影响和教导有多么重要。

到了公元 2 世纪以后,拉比犹太教明确规定: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犹太人;母亲不是犹太人,孩子就不是犹太人(除非归信/受割礼/受洗礼)。

直到今日,母亲在以色列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父亲主要担当社区中的重要角色,但真实影响家庭和子女教育的,大多还是以色列的母亲们。

这也是为何在《箴言》中作者这么强调男孩子寻找什么样配偶的重要性。而为什么没有对以色列中的女孩子特别叮嘱呢?从我们这几天读的经文原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我们这几天读的经文中,一直有一个词出现频率极高,就是“淫妇”。这个词,这是翻译者的演绎,实际上原文是“外邦人”的意思,在《旧约》中其他地方大部分翻译是“外邦人”,还有一些地方指“外邦男人”,比如《申命记》 25:5,以色列女子不能嫁给“外邦男人”,这个“外邦男人”用的是和《箴言》中的“淫妇”同一个希伯来词。

《箴言》中翻译成淫妇,是结合了上下文的语境,为了更加通畅和便于理解。但你要知道这个词在这里所指代的,其实还并不是一个不守道德约束的女性,而是指把外邦人的偶像带到以色列人中来的外邦女子,本质上,指的还是“外邦偶像”。

以色列人因为和外邦女子结合从而丢弃耶和华拜偶像的历史一再发生,而反过来如果是以色列女子,这种情况就不太容易发生。一个原因是以色列女性嫁给外邦男性的也少,二个原因是她们即便嫁给外邦男性,很多人也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并能将这信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同样和古代家庭女性比男性在育儿上付出的努力更大有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古代,虽然精英阶层的祭祀仪式由男性主导,但在民间和家庭的层面上,宗教仪式的准备和参与却主要是女性,在《旧约》中你也可以看到为何是哈拿不断的祷告,为何总是提到妇女做饼献给神灵,为何总是外邦女子影响以色列人拜她们的神。在中国古代其实也是这样,民间宗教活动的参与者主要都是女性。

这就是为什么箴言中花大篇幅强调男孩子要找什么样的女性,而对以色列女性来说,是不太存在这个问题的。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智慧以女性形象出现。这也很妙,因为很多人理论上知道上帝无性别,或者说超越性别,但在传统的刻画中,还是会以老年男性形象来想象上帝,毕竟耶稣也说了天父。但其实《旧约》中对上帝的类比有男性,也有女性,老估计是很老,但性别的话,一定不是男的就是了。至于耶稣为啥说天父,不然怎样,天上的爸爸妈妈?那造成的误解更大。在耶稣的社会和时代中,“天父”已经是歧义最小的指代了。


箴言 10~12

从这里开始,就是两行并列的对偶格言了,除了彼此之间是比对和类比的关系,格言和格言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所以很适合每天早上随机抽两条来读。也很适合 family worship 的时候和小孩一起来读,借机教给他们一些人生经验。

说到经验,这些格言警句也确实是人生经验所提取出来的智慧结晶。既然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出于神,那么认识神也确实就是智慧的开端。

箴言 13~15

“纵然在欢笑中,人心也会悲痛; 喜乐的尽头,也会是愁苦。” 箴言 14:13 CSBS

这是对人生极其准确的描述。人世间最大的喜乐也不过瞬间即逝,越是纵情的欢笑到头来越是失落。

现在越来越觉得,最弥足珍贵的感受,就是平安。那种既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但踏踏实实平平安安的感觉。耶稣见到门徒的时候,说愿你们平安。真的人的一生最大的福气,就是平安。


汉武帝秋风辞里说: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和箴言说的类似:人悲伤时为没有喜乐而忧虑,喜乐时为喜乐难以持续而忧虑,拥有了可以持续终生的财富境遇时仍会发现同样的刺激无法再提供同样的喜乐。不过我觉得耶稣所说的平安并不是一般性的没有忧愁,焦虑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特定的,没有关于自己灵魂归宿,自己在神面前地位的忧虑的状态。耶稣自己是man of sorrow, 他有非常多的忧虑。他没有很多中产阶级享有的平安。

同意平安不是没有忧伤,但确实是没有焦虑的,这几乎就是平安的定义。忧伤是一种情感,有爱就会有忧伤,比如至亲好友去世就会忧伤。心里有平安也会忧伤。

焦虑更是一种对失控状态的应激反应,和认知水平有关系,首先得认识到失控才会焦虑。所以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可能焦虑,如果没有对至高美意的信心的话。

平安确实是对灵魂归宿的平安。


當然現在我沒有辦法親口聽到耶穌告訴我,願你平安。可是有時候我會想像,我就是在初代教會的我,而且聽到耶穌告訴我。願你平安。

对,耶稣就是在跟你说。耶稣跟门徒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我们”说。


看了上下文,看了参考,还是不太明白21:14。这不是义人所应该做的吧?请明人指教,谢谢!21:13 塞耳不聽貧窮人呼求的,他將來呼求,也得不到應允。暗中送的禮物,可以平息怒氣,懷裡藏的賄賂,能平息暴怒。秉行公正,使義人喜樂,卻使作孽的人恐懼。

箴言是不用看上下文的。因为它是两行并列的格言,除了彼此之间是比对和类比的关系,格言和格言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它们是从不同时间地点收集起来,对应不同scenario的格言警句。还有就是格言警句有一个”实然”和”应然”的区分。”实然”指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实际上中会发生什么。”应然”指的是在道德伦理上应该如何做,是具有道德约束的东西。箴言里面有一些格言是对社会和人世的观察,比如送礼可以带来关系的和解这种。还有一些是应然的指教,比如当敬畏神才能有智慧这种。实然一般是不带道德评判的,比较接近于人情世故,算是世俗的智慧。但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是智慧。

28:3为啥这样翻译: “a ruler” to “穷人”? 而且“穷人欺压贫寒人”也难理解。请教。谢谢!28:3 窮人欺壓貧寒人,就像暴雨沖沒糧食。

原文是指”穷人”,但很多人觉得不解,所以在NIV和其他一些翻译版本中做了演绎,翻译为“ruler”或者“wicked person”。

按照原文“穷人”来看,也make sense。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intergroup conflict”,大白话就是“底层互啄”,意思是越是都是穷人,受剥削的人,越是彼此相恨,彼此相斗。比如当年20世纪初期的爱尔兰移民和华人工人。圣经里也有类似比喻,比如马太福音18章那里欠债的人迫害另一个欠债的人(当然那里主要不是讲底层互啄这件事)。

这也是资本家用来统治和管理底层劳动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你们内斗,渔翁得利。

这句箴言也是描述性的,是对现实中发生的一种情境的观察。

所以这里说的很对,““穷人欺压贫弱者,就如暴雨冲过, 一点粮食也不剩。” 你们受逼迫的人还不团结,就真的一点希望没有了。


《雅歌》抛砖引玉:有人能从雅歌中看到文字后面的寓意吗? 我不能,所以对这样的解释很困惑。用第三章为例,我只看到了很优美的爱情诗。谢谢!

很好的问题。其实这个寓意是有一个流变的过程。一开始《雅歌》确实只是作为爱情诗歌被收录,里面可以看到来自埃及和迦南的诗歌传统,也不乏露骨的爱欲描写。所以在以色列的拉比之中也有很大争议。最后是由一位叫Akiva的拉比在公元1世纪晚期拍案正名,他的名言就是:All the Writings are holy, but the Song of Songs is the Holy of Holies。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起,《雅歌》寓意着上帝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这个说法开始成为主流,也因此坚固了它在正典中的地位。后期基督教的教父进一步把它用来寓意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也是在沿袭这个传统的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