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

神学的最大意义,就是神人关系对人际伦理的对照和根本的启示性。

Repent, believe and salvation,这其实在讲救恩的原理,悔改什么?信什么?如何得救?

实际上,上帝对人类的救恩并不是只集中在基督徒身上,而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上帝如果不原谅人类,人类只有灭绝一种现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到成为基督徒的那一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成色百分百的真·基督徒。

上帝并不因为你不完全、信不足、有瑕疵而收回祂的原谅,上帝的原谅是普遍存在的。从一神论的哪怕最朴实的逻辑来看,也会发现上帝的慈爱并非专门集中在信徒群体之中——甚至,都不存在对信徒群体的特别偏爱。

“唯有基督徒才能得到上帝的原谅”的看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与上帝的本质属性和最朴素的事实——即上帝亲自的作为——完全不相容。否定这一事实的人,自然要为自己造神的行为付出认知失调的代价,撞上现实的南墙。

那么,既然上帝事实上是普遍无条件原谅,基督教的悔改和认信岂不是毫无意义的吗?

并非如此。

因为救恩要成立,不但需要施予者的赠予,同时也要接受者的接受。

接受的前提,是认识到并承认原谅和救恩的存在。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要承认原谅和救恩的存在,首先就要认知罪的存在。But,

What is sin?


很多人认识罪是通过伊甸园的故事。我在《夏娃篇》中详细论述过,伊甸园的叙事与罪无关。这里就不重复了。

事实上,“罪”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旧约》中,是在《创世纪》的第四章。人类离开伊甸园之后,亚当和夏娃所生的孩子自相残杀,哥哥该隐杀害了弟弟亚伯。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这是“罪”这个词第一次出现。

希伯来文是חָטָא,希腊文是ἁμαρτία,意思都是”没射中靶心“。

那具体到人身上是什么意思?就是人没能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神学上是上帝设定的,在人类学意义上就是社会设定的。

把”罪“归到亚当夏娃身上是对原文的误读。“罪”的实际意涵是在第四章——也就是该隐杀死亚伯的地方——真正体现出来。因为在这里,才真正涉及到了“不达标”这个实质性概念。

该隐杀人后,耶和华问他:”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该隐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这句话,恰恰宣告了该隐的罪之所在。兄弟之间,当然应该彼此看顾,该隐当然有看守他兄弟的责任。这是天理,也是人情;是上帝的要求,也是社会伦理的要求。

然而该隐却杀死了亚伯,还说“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既破坏了天理,也破坏了伦理,这在上帝和世人面前均是严重的“不达标”。“罪”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是指着这个说的。


“罪”不是人类背负的某种生物属性,也不是某个基因片段。如果罪是这种东西,那么赦罪救恩就只能被理解为一种“魔法”。一悔改,一信耶稣,这种属性就“魔术”般消失不见了。

但我们应该知道,任何魔术的背后都不是魔法,魔术的背后是机制

事实上,所有的魔术都应该被看做为一种“隐喻”——猜字魔术是对人渴望预知的隐喻,帽子里变出兔子是对人渴望丰富的隐喻,大变活人是对人渴望永活的隐喻。

那么“赦罪”是一种什么样的隐喻?

——“赦罪”是对人渴望恢复人与神以及人与人之间和好如初关系的隐喻。

而使得这个愿望达成的,不是魔法,而是机制。

当我们说“人有罪”,我们其实是在说一件非常具体、非常确定的事情,这件事就是“关系的破裂”。

人的“不达标”,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的神学理念,而是必然会在具体的关系中——人与神,人与人,甚至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中——体现和显明出来。

“罪”在实践层面上必然表现为人与神、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之间任一关系的破裂。

人有罪,这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性状,而是一个人类普遍的行为模式,“sin”永远都是动词,不是“sin of”,而是“sin agianst”。

《路加福音》浪子对爸爸说的话:“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得罪”即是“罪”。


既然“罪”表现为一种破坏关系的行为模式,那么,只要知道了悔改和认信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就可以理解赦罪救恩的原理了。

刚才说了,犯罪,就是伤害了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物质世界(自然)之间的关系。

那么“悔改”是什么?

悔改,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或者潜在所造成的伤害。

很多人想象中的悔改是一个人不停的数落自己,拿鞭子抽打自己,不给自己吃饭……

其实不是这样的。

——“悔改”一定是有所对象的。你是对着自己的言行思念造成或可能造成伤害的人悔改。

只有这样理解犯罪和悔改,才能读懂很多读起来怪怪的经文。

比如《雅各书》说,“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

请问外貌协会有什么罪呢?但你把“犯罪”翻译成“伤害你与他人的关系”就很直白了。

接下来还说“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

“代求”很好理解,就是为彼此的需要祷告,“彼此认罪”是什么?是在对方面前罗列自己的不好吗?对方有啥义务知道你讨厌你老板?

你把“认罪”翻译成“向对方承认自己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时候得罪了对方”就逻辑通畅了。

向对方道歉祈求对方的原谅、同时原谅对方对自己的冒犯,这本身就是爱的实践。因此才有下一句话,

——爱能遮盖许多罪。

你如果把“罪”理解为“坏”,就一定会误解这句话。

这句话是在说爱一个人就要包庇ta的坏行为吗?

当然不是。

这句话说的是,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原谅了ta对你的伤害,你们彼此取得了谅解,你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恢复,你们爱了,罪就在你们之间失效了,所以“爱能遮掩许多罪”。


说到这里,“悔改“在”赦罪”中的原理就很明显了吧?

所谓”赦罪“,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上帝”并不是一位身处高堂的大法官,天天没事就坐在那宣判人有罪无罪。这个画面如此深入人心,不能不说是受了艺术文化渲染的影响,是人类想象力的投射,然而它并没有任何真理的成分。

“赦罪”从始至终都是比拟,指的是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恢复(reconciliation)。

你认罪悔改,意思是你正视、承认、反省自己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寻求对方的原谅。

这“赦罪”的机制从时间伊始就写在了上帝的法则里。但人不悔改,这机制就启动不了,人一旦悔改,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挡都挡不住。

人类不认罪的时候,必然是每个人都将指头指向对方,极力推诿,“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呢?” 这样的结局必然是死。

人认罪,悔改,就是收回指向对方的指头,停止彼此攻击的行动,这样的结局必然是生。


那么“认信”的必要性在哪里呢?人为什么非要信耶稣呢?

因为有人认罪,必须要有人原谅,才能真正圆满救赎这件事。

在彼此认罪、彼此原谅的过程中,关系得到了修复,亏欠一笔勾销,和平得以实现。从此,你不再受良心的谴责,他人也因此得以自由。

“上帝赦罪救赎”这个概念,虽然是上帝真理的人格化表达,但“上帝赦罪救赎”的证明,却是由耶稣真人亲自做了示范。

“耶稣的血可以赦罪”、“受洗得赦”、“信耶稣的名可以得救”……这些根本不是在讲什么神迹、什么魔法。

这里讲的是,耶稣亲身示范给了我们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消除人类之间彼此伤害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有一人,到ta那里,刀剑止息,仇恨消解。ta不报复,不追究,不计算人的恶。到ta那里,你所亏欠的一切一笔勾销。

世人因着ta的缘故,平息了战火,宽免了债务,怒气消化,冤仇泯灭,人心不再惶惶,世界也不再充满霸凌和掠夺,人类得以续存和发展。

这个方案其实早就摆在了人类面前。如果每个人都能照着行,那“天国”——也就是罪的消除、关系的恢复——也就真的临到了。

基督的爱是救赎的爱,但这救赎的意思不是凭借耶稣的爱好像凭借一张门票进入“天国”,耶稣的爱不是一张门票,而是一套模版,要我们照着去践行效法的。

“信耶稣”不是指着“相信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做了这么一件事”说的,而是相信耶稣所示范的道理是真正消除过犯、带来生命的道理。你要去效法,当你行出耶稣的爱的时候,你就得到了救赎。

“救赎”的意思也不是为了脱离一个“火湖”,而是你与神、与人、与世界获得了和解(reconciliation),你一生过得有信、有望、有爱,是周围人的祝福,是这个世界的祝福,你在爱中与万有合一。

悔改,原谅,在爱中与神、与人合一,这就是耶稣亲身示范与见证的救赎之道。

“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Repent, believe and b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