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er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13章

哥林多前书的“爱篇”原文是希腊文,后来被翻译为拉丁文、希伯来文、英文和其他语种。

要注意的是,《新约》虽然以希腊文写作,作者的背景却是犹太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犹太生活经验和旧约理论基础。所以当我们翻译这类作品时,一定要考虑作者的犹太文化和旧约背景,即便作者用希腊文写作,实际上仍有一个旧约的内核,但在新约的启示下,会产生新的领悟和实践。

(这有点类似美国出生的华裔,ta们也拥有这样的跨文化经验。新约作者也都是这样的“犹二代”,希腊文化中长大的犹太人。)

希伯来文中的“爱”אהב (ahav),其实在希腊文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字。希伯来文的“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常理解希伯来文,要从词根着手,相同的词根代表这些词具有共通的属性。我们看ahav这个词,就要找和Ahav拥有同样词根的词。这些词是“礼物”(הבהב havhav)和“供应”(יהב yahav)。

在希伯来文化中,“爱”的意思就是如此:一,“爱”是白白得来的礼物,二,“爱”是白白给予的供养

“上帝白白的赐予并给予供养和保护”就是希伯来人对“爱”的理解。

所以在以色列人的婚礼上,妻子好比是礼物赐给丈夫,丈夫则需要尽力供应和保护妻子。爱上帝、爱邻舍,爱子女,都要在这个语境下理解,一方面,你的生命中出现这些人是上帝的恩赐,另一方面你也要好好守护和扶持ta们。

希伯来人的爱实际上是一种礼物的交换,一种爱的“经济学”。

保罗多次提到上帝的恩典,说这是白白赐给你们的,你们也要活出信心的样式。这对我们来说是某种新的发明,可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可不是什么新鲜的教训,有犹太背景的人一听就知道,保罗实际上在讲的就是以色列人所熟悉的那个“爱”的概念。

但这种“爱”的概念在希腊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希腊文里有好几种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词,比如eros,指肉体的吸引,philia,指弟兄间的友情,storge,指家人的亲情,philautia,对自己的偏爱,xenia,主人对客人的慷慨。

这些词都有一些“爱”的成分,但又不能全然代表希伯来的“爱”,最后犹太文士们选了agape,但不是因为这个词代表了希伯来的“爱”,而是因为这个词在希腊社会用的少。

我们看“爱篇”时会发现,保罗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就是挑选一个不常用的词或自造新词,提醒读者不要先入为主的代入他们习惯的希腊用法来理解我这里要讲的东西。找一个偏僻字agape并赋予它新意,也是为了达到区别“以色列的爱”和“希腊的爱”的目的。

不过很显然仅仅是命名一个新词还是不够的,为了向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人说明agape到底是什么,才有了这哥林多前书13章。

这就是保罗写作“爱篇”的背景。

接下来,我们会逐段研读“爱篇”,会参考希腊和希伯来文翻译、会引用《旧约》以及犹太拉比的解经。你会发现保罗的描述与《旧约》有一以贯之的地方,也有发展和颠覆的地方。

无论如何,哥林多前书13章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它不仅超越了希腊人的文化,也超越了犹太人的文化,横跨千年,它的道理仍然常读常新,且放之四海皆准。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哥林多前书13章“爱篇”的诠释来回答“爱是什么”,这也是第三部分“爱的实践”的理论基础。


哥林多前书13章“爱篇”

Ἡ ἀγάπη μακροθυμεῖ
爱是恒久忍耐

“恒久忍耐”,这个词希腊文是μακροθυμεῖ,由makros(大的)和thumos(强烈的情绪的爆发)组成,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长久克制强烈情绪(通常是愤怒)的爆发”。拉丁文翻译为patiens,英文翻译为patient,KJV版本翻成suffer,都有“长久地忍耐痛苦”的意思。

其实这个希腊词,是对《旧约》中一个希伯来词的意译,这个希伯来词就是“不轻易发怒”,出现在《出埃及记》34:6:“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注意,不要和爱篇里的“不轻易发怒“混淆,这里用的是专门对应上帝这个属性的希腊文翻译,平时不常见到的。下文的“不轻易发怒”用的是常用的希腊词,不是特指上帝的属性)。

“不轻易发怒”,希伯来原文 ‘erek ‘appayim,意思是“长鼻子”。

为什么不轻易发怒是长鼻子呢?因为在犹太人看来,上帝是生命的主宰,而生命的本质在于气息。

当上帝赐予人生命的时候,对人的鼻孔吹了一口气,当上帝要毁灭世界的时候,“鼻孔的气一出,天地也震动”(出15:8,撒下22:16,诗篇18:15,约4:9)。为什么是长鼻子?因为鼻子越长,出气出的越慢,愤怒也就越克制。鼻子无限长,实际上就是无限原谅的意思。

所以,“爱”的第一个属性,保罗引用了《旧约》中对上帝的描述:“屏住呼吸”,永远原谅

χρηστεύεται ἡ ἀγάπη
又有恩慈

χρηστεύομαι这个希腊词在新约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这里。

它实际上是保罗用χρηστός创新出来的新词,χρηστός意思是“好的,合用的”,耶稣说自己的担子轻省的时候,彼得说“主恩的滋味”的时候都是用的这个词。

保罗创造了一个偏僻的新词,仍然取“好”这个意思,意思就很明显了,他是为了特意和希腊文化中的“好”做区分,这不仅是“一般的好”,而是一种“特别的好”。

这种“特别的好”是专属上帝的好。这是对标在《出埃及记》34:6说“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中紧接着“不轻易发怒”的那个“慈爱”。

这个词的希伯来文是hesed,我讲“路得”的那篇文章中专门讲过这个,这是一种基于契约的爱,特指上帝以祂的信实约束自己不收回对以色列的爱。

这里仍然指的是上帝的爱的属性,一旦发出,绝不收回,如同太阳的光芒,祂照义人也照歹人。

有爱的人也是这样,爱是ta所拥有的特质、散发的能量,并不会因为对方不义、或者自己吃亏而不爱。

保罗在这两节经文中,用了特定名词的方法,让读者知道他既是在说爱是什么,又是在说上帝的属性。

上帝就是爱,爱就是上帝。和希腊诸神都不同,上帝是爱人的上帝,祂永远原谅,永不收回。这爱是原谅一切的爱、是爱仇敌的爱。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了我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爱的模版,你若说自己是有爱的人,那么首先来原谅,以及来爱那些“不可爱”的人。

οὐ ζηλοῖ ἡ ἀγάπη, οὐ περπερεύεται, οὐ φυσιοῦται,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接下来是三个“不”,“不”后面的形容词也在《旧约》中出现过,并且与上帝有关,但在这里有了不同的用法。

因为这三个“不”有共同的属性,所以放在一起说。

先说第一个,“不嫉妒”

“嫉妒”的希腊文是zeloi,希伯来文是qana。

Qana在《旧约》曾用来描述上帝。十诫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这个忌邪就是qana,实际上就是“嫉妒”的意思,英文也翻译成jealous。

中文“忌邪”翻译的很妙,一下子就把上帝和人类的区别显明出来。保罗说“爱是不嫉妒”的时候,爱的主体已经做了微妙的切换,从上帝变成了人。

上帝的爱“嫉妒”,不是因为祂缺少什么,也不是因为人会从祂那里拿走什么,而是因为人的背弃和违约使人远离了上帝的护庇和祝福,上帝为之发出惋惜和哀叹。

而人的嫉妒往往出于缺乏,出于人的软弱,人会失去、会衰残、会失败、会经历一切的不足和挫折。

上帝的嫉妒不会让上帝的爱减少分毫,但人的嫉妒却会阻碍爱的流动。当你害怕失去、害怕不足、害怕别人比你好、比你富足、比你幸福的时候,你就会拒绝给予、拒绝服务、拒绝吃亏、拒绝提供善意和帮助。

人在嫉妒中,就无法爱了,人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点,你一旦不能失去,就无法张开手给予,甚至开始贪婪的索取,不毁灭对方誓不罢休。嫉妒的人是与爱绝缘的。

第二个“不”,是“不自夸”。

“自夸”的原文就是“夸口”,它实际上也对应了《旧约》。

“夸口“的希伯来文是halai,和“嫉妒”一样,这个词也有二重性。这个二重性就是,当夸口的对象是上帝时,意思就是“赞美”。比如《诗篇》常常提到“要因耶和华而夸口”,“要赞美祂的名”,“要高举双手称颂祂”。这些地方用的都是halai。

但保罗这里又说,爱是不夸口。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夸口的对象不再是上帝,而是自己的时候,就不再是爱的表达了。

所以中文翻译为“自夸”,非常准确。人在赞美上帝的时候,上帝本为大,祂无限和超越,那么人无论怎样夸口、赞美上帝都不过分,都名符其实。

但当人自夸的时候,就不符合客观事实了。因为老实说,你连能不能活过下一刻都决定不了,你手里的一切,因为一场灾祸就能消失殆尽。你拿什么夸口呢?你没有任何确据所夸口的东西不会转瞬不见。

所以自夸的人必然会一直索取,一直证明自己,一直从他人那里获取关注、认可和称赞,但这些“证据”没有一样可以为你的自夸作保,这没办法,人就是有限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自夸的人也与爱绝缘,因为ta们必然成为关系的黑洞,不要说给予了,ta们对他人的索取是没有底线的。

第三个“不”,是“不张狂”。

这个词同样具有正反属性。当它指向上帝的时候,是上帝的荣耀(希伯来文的ga’a,希腊文中的doxa)。当它指向个人的时候,就变成人的炫耀和傲慢。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个疑问?

那就是在这几节中,保罗有意的呼应《旧约》,长鼻子、恩典、嫉妒、夸口、张狂全是旧约作者曾用来形容上帝的。但很显然,保罗要基督徒效法长鼻子和恩典,而不是后面三个。

很多人觉得这理所当然,没什么可解释的。但如果真要较真,这确实是个问题,还是要把逻辑说清楚才好。

其实也很简单,为什么要效法长鼻子和恩典?因为这是上帝对人的做法。为什么不做后面那些?因为那是人对上帝的做法。当我们爱的对象是人的时候,当然要效法前者。

人对上帝的做法不能用在其他人身上

上帝是唯一的,所以人要对上帝忠诚;万物是上帝造的,所以人能以上帝夸口;上帝本为大,超越万有,所以人可以称颂上帝的荣耀。这都没问题,但如果这对象一变成“人”,问题就大了。

以人为偶像,无论这人是别人还是自己,都不会有好结果。

人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却不能像上帝那样一无所缺,也不能像上帝那样说有就有,命立就立,更无法像上帝那样给予所有人,跌落神坛是迟早的事。只不过在这之前,为了坐稳这神坛,免不了去剥削、欺压、榨取他人的所有,这样的人,是与爱绝缘的。

保罗把这三个具有正反属性的词放在一起,这是针对人的ego所做出的警告。

爱是反对ego的,当人不再对他人怀有宽免和仁爱之心,所作所为都是为ego服务的时候,就没有爱了。 人一旦ego膨胀到想成为上帝,爱就不复存在了。

人首先是被造的。有限、不足、缺乏是ta的先天属性。人要爱,只有看到这点,承认自己不是上帝,知道自己有的都是白白得来,既不是我应得的,也不是我配得的,自然也可以白白舍去。别人有没什么可眼红,自己有没什么可夸耀。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升爱的能力,才能不求回报的给予,既不自怜,也不自傲。

这三个“不”与其说是对具体行为的警告,不如说是指向一个总的指导原则,那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上帝,认清自己生而为人的有限是爱的前提条件。

(待续)